2.被钉住的窗

2.被钉住的窗

广州起义“被看作是民国的开国序幕”[15]

1911年10月10日,在全国革命汹涌的浪潮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在武汉爆发。武昌起义的枪声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之后一个月左右,中国三分之二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尽快将革命推向胜利,号召已经光复的各省区迅速组建革命军,伺机北伐,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福州的反清革命一直在秘密进行中,革命力量不断发展,清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等高级军官先后参加同盟会或同意参加反清起义。此外,巡警也被革命党人所掌握。这都为倒戈创造了时机。

1911年11月9日拂晓,“轰”——还在睡梦之中的吴仲禧听到一声震耳欲聋、地动山摇的炮响,窗棂唰啦一下似乎要掉下来,他吓得一骨碌坐起来,紧接着又是几声炮响,整个房子都在晃动,他赶紧穿衣下床想出门看个究竟。

父亲拦住他:“这是在打仗,枪炮不长眼,你哪里都不要去。”

被枪炮声惊醒的人们害怕炮弹飞过来,都在找地方躲避,孩子们则吓得哇哇大哭。

是日晨,福州革命军对清军发动进攻,先是借助城西的于山的有利地形,炮轰旗下街——打得很准,几炮便命中将军署。紧接着革命军冲入城内与清兵展开激烈巷战,革命军愈战愈勇,至下午3时,福州将军朴寿被革命军中一名年仅15岁的学生捉获,清军一时群龙无首,乱成一团。下午4时许,闽浙总督松涛见大势已去,难以向朝廷交代而吞金自杀。很快,残余清军全部投降。翌日,朴寿被革命军处死。

是役,大快人心,装备比革命军好、训练比革命军有素的清军死亡280余人,革命军只阵亡17人。

枪炮声稍微平息时,吴仲禧溜了出去,躲在街角悄悄观察。他看见革命军队伍中有不少学生,和他差不多大,他们和各社团群众组成洋枪队、炸弹队,此外,还有商团队、民团救火队等配合革命军作战。

吴仲禧还看到不少市民将茶水、稀饭、糕点、鸡蛋等摆在家门口,以方便革命军人解渴充饥。他一路走过去,从鼓楼、南街、安泰直至南台中亭街、中州、观音井等主要街道都有这样的场景。他还听街坊讲,许多市民冒着枪林弹雨给守卫在于山、乌山、屏山的起义军战士送水、送饭,协助革命军灭火、保护福州城。

吴仲禧便想,为何此役如此得民心?为何连学生都参加?偌大的福州城,为何一夜间就变了天?

很快,同盟会福建分会以福建军政府名义发布安民布告,宣布福州光复。

11月13日,闽都督府正式成立,孙道仁任都督。

都督府响应孙中山号召,迅即着手组建福建北伐队。北伐队由陆军部队和学生军两部分组成,陆军北伐队已奉命先期到达福宁待命,学生军则面向全社会广为征募。

吴仲禧看到招募通告后激动难耐。

招募福建学生北伐军通告[16]

为通告事。照得昊天不吊,祸及中华。满虏入关,垂二百余年,流毒中原,摧残汉族。扬州十日,凶甚安史。嘉定三屠,恶同狼豹。政治黑暗,官吏具搜刮之贪;苛杂繁兴,人民有破家之怨。秽行彰闻之西后,宰制朝廷;乳臭未干之溥逆,君临天下。遂使国势不振,海内骚然。瓜分豆剖,列强起窥伺之谋;文牢字狱,全民兴自危之嗟。完全领土,拱手让人。大好河山,载胥及溺。朝鲜之前车可鉴,印度之覆辙堪虞。版图日削,政治日非。舆论警告而不悟,国家陆沉而不知。汉族何辜,遭此惨劫。直使数千年神明华胄,将沦为亡国遗民。今我革命首领孙中山先生,暨诸殉国先烈,凛亡国灭种之苦痛,具牺牲奋斗之精神。河口、钦廉、镇南、广州诸役,虽然功败垂成,已足以寒虏胆。近者武汉举义,各省景从。我福建全省相继光复。满廷虽失东南,尚据西北。胡虏汉奸,犹复活动。专制之灰未冷,共和之制濒危。凡我同胞,孰非炎黄孙子,同仇敌忾,岂可让人。呜呼!庆父不除,鲁难未已,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祖士雅击楫中流,刘越石枕戈待旦。吾侪爱国,不让古人。况我闽邦,夙多义烈。黄花岗上,足为明徵。同人等窃不自揣,爰有福建北伐学生军之组织。所望赳赳健儿,莘莘学子,知匹夫有责之义,以声讨逆虏,光复汉土为己任。群策群力,大张讨贼之旗;如熊如罴共挞北征之鼓。誓犁庭而扫穴,期食肉而寝皮。际兹危急之秋,当为一息之争。深盼兄弟姐妹,其各盍兴乎来。俾得周知,特此通告。

吴仲禧对招募通告之中诸多引经据典之处尚不完全明白,但他记住了一句话——“所望赳赳健儿,莘莘学子,知匹夫有责之义,以声讨逆虏,光复汉土为己任”!

吴仲禧心说,自己不正是莘莘学子之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也有责任响应号召参加学生军,声讨逆虏,光复华夏!

一番壮志须投笔!

吴仲禧要革命,要跟着孙中山革清廷的命,要驱逐外敌革侵略者的命!

一腔热血在沸腾、翻滚、燃烧。

招募通告如一道召集令,一时间,福州爱国学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吴仲禧赶回家与父母商议,但被母亲否决。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只是,吴仲禧没有动摇,而是偷偷报了名。

组建福建学生北伐军是在黄乃裳[17]和福建军政府支持下,最早由福州开智学堂师生倡议发起的,吴仲禧看到的招募通告由该校教师潘依耕及黄岳申撰写。为做好组织工作,福州开智学堂教师黄岳申和陈沇、杨琦等人商议成立“福建学生北伐军”临时筹备处,推陈沇担任筹备处处长,杨琦担任筹备处总务。筹备处下设事务、会计、文牍、医务四股。刘贤昌与林炘等任事务股干事,黄岳申与吴鼎芬等任文牍股干事。

为筹集军饷,各路人马除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募捐外,12月16日,福建军政府还在福州建宁会馆举行福建学生北伐军筹饷大会。与会者纷纷解囊认捐,妇女代表则摘下金银珠宝饰品捐献,一时间,群众响应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

招募通告贴出后仅两三天,开智中学、三牧中学、格致中学、英华书院、福建师范学校、福建省立工艺传习所、福建警官学校及陆军小学学生热烈响应,报名者甚众,达“四百多人”[18]。福州光复前夕由许逸夫组织带领准备参加福州光复起义的闽清29名青年也全部报名参加。他们和吴仲禧一样,大都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少年,正所谓:

风华正茂爱国志,激昂慷慨;英雄自古出少年,何来惧怕?满目浮尘,惟有一腔热血,冲破云霄,声讨逆贼,还我华夏妖娆。

考核与选拔非常严格。吴仲禧虽年龄小、个子矮,但一脸英气,意志坚定,面对考官,毫无惧色,应对自如:

“你为什么来?”这是必然要问的一个问题。

吴仲禧该怎么回答呢?

或许这样说:“我要去找真命天子。”

或许这样说:“我要精忠报国。”

也或许只有简单却斩钉截铁的两个字:“革命!”

……

一个人的成长,或困于逆境,或成于逆境,吴仲禧属于在逆境中勇敢地站起来并走出来的人。

吴仲禧被录取了。

12月上旬,福建北伐学生军宣告成立。

“十一月初一日(公历12月20日),通告参加北伐军的学生到东岳庙报到集合,并带铺盖到该处住宿、训练。”[19]

这时,吴仲禧便再躲不过父母了。他要拿铺盖卷,不把事情坦白办不到。母亲仍坚决反对,因为怕他跑,还将他“锁在房间里”[20]。后来,吴仲禧之子吴群策也回忆,“我奶奶将父亲关在家里”[21]

一扇摇摇欲坠的木门,一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锁,如何关得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还有人说,当时“吴仲禧被母亲关起来,房门层层上锁,连一扇小窗户都被钉死”[22],这样破门破窗便有一些难度。

若干年后,吴仲禧的夫人王静澜也想起丈夫曾告诉她,“当时父母坚决反对他投军,把他锁在楼上,他想方设法才偷走了出来”。[23]

面对亲人的阻拦,吴仲禧知晓事理,佯装答应,不喊不闹,只是,他去意已决,断然不会回头,于是趁“姐姐开门送饭之际,夺门逃返军营”。[24]

风雨中,飘来母亲和姐姐带着悲壮的呼喊——

“仲禧……”

他的眼睛潮潮的,是呵,纵是铁骨丹心,可在血脉相连的亲情面前,也是注定要融化的。

其实,父母拦他是真,心知留不住也是真。已是冬季,福州虽无皑皑白雪,却也寒风凄凄,冷雨潇潇,若吴仲禧没有带上铺盖卷,没有穿上足够的衣物,没有带上一定的生活费,又如何以集体生活的方式参加集训、实现抱负?

甚或,吴仲禧夺路而逃时,吴济宽正坐在客厅里,捧着那本卷了边的《说岳全传》响亮地道一声:

“好男儿志在四方,仲禧吾儿精忠报国去也!”

吴济宽读过很多书,终究是明大义之人。

少年吴仲禧背着铺盖卷逆风而行,眼里没有畏惧,心里只有光明。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这一步决定了他一生走向。

12月23日上午,黄乃裳同福建都督孙道仁、政务院总理彭寿松一起到东岳庙视察慰问福建学生北伐军。下午,福建学生北伐军正式编组成一个大队,下设四个中队,每个中队一百多人。孙道仁任命吴挺为福建学生北伐军总队长,许逸夫为福建学生北伐军总代表,廖国英为副代表。

吴仲禧和吴石“同编在一个小队”[25]。这使得两人相识并逐渐熟悉。

官方为学生军配发了枪械,有老毛瑟枪、刺刀、子弹盒、枪皮带等。

但军服要定制,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军服是黑布棉军服、呢帽、绑腿,还配发一双黑布操鞋。

吴挺传达陆军部部令时说,学生军服装按照学生制服形式,一律用黑色厚呢,此外还有厚呢军帽、厚呢风衣外套、军毯、绑腿、皮鞋等,都已由上海法租界龙华路福源泰军装局制作,队伍到沪时即发给大家。

吴仲禧兴奋极了。他挺直腰杆,在营房里来回走动。他掂着沉甸甸的步枪,望着寒光闪闪的刺刀,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的激情,阻遏不住革命的豪情壮志。

闲暇时,他和吴石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石对吴仲禧说:“我在乡村读了几年私塾,只知背诵古书,到开智小学才开始读历史教科书,读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战争等事件,知道我们国家、民族有被瓜分的危险。特别是听说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人就有十九位之多,心情十分激动,所以决心走投笔从戎的路,参加北伐学生军,以挽救民族的危亡。”

吴仲禧深有同感,表示,“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壮烈事迹,对我思想上震动很大”[26],“我已从童年时对清朝统治压迫的不满、反感,进而立下推翻清朝、振兴中国、投笔从戎的决心”[27]

言已至此,吴仲禧站起身,又拍了怕枪杆子,极为激动地对吴石说:“故有此举!”[28]

“故有此举!”

两个年轻人攥紧拳头,互相激励,虽未有歃血为盟、桃园结义之举,但自此惺惺相惜、心手相连,结下最深厚且牢固的友谊,并一起投笔从戎,血洒共和,我自岿然,无怨无悔。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福州光复……如同一颗颗流星从夜空划过,不断成为下一场革命风暴的序曲,激励着吴仲禧和无数个像吴仲禧一样的人沿着先烈们洒下的血迹,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在吴仲禧眼里,革命的动力绝非某一人之力使然,但一个人、一粒火种、一声呐喊、一摊血迹,正是革命的推进剂、助燃剂。

吴挺就职后对学生军加紧训练。他富有军事经验,此前光复柳州“亲与其役”[29]。他选用来自原北洋陆军速成学校(即保定军校前身)的闽籍学员担任学生军教官。学生军虽军事素质不高,但革命热情高昂,又刻苦学习,故经短期训练后能够迅速地在“操练队列、整理内务、执勤放哨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30],他们学到了很多军事常识,如“编队、步操、荷枪、礼节、整理内务、站岗放哨、应用口令等”[31],掌握了“初步的军事技术,纪律方面亦大有长进”[32]

其间,吴石和吴仲禧还做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一个早晨,他们决心要把庙内一切神像扫尽,不再让乡人跪拜,于是把东岳老王爷神像的泥头割了下来,挑在戏台上。

吴仲禧当众宣布:“我们他日北上,犁彼王庭……”

其情其状,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另有记载印证,辛亥革命时,学生北伐队曾驻扎在东岳庙,进行“破迷信活动,故神像多被拆毁”。[33]这正是吴石、吴仲禧之举。

吴仲禧的表现得到学生军拥护,他因此而担任了“学生小队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