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毕业典礼
时间过得真快,几个月之后,便到了毕业季。
毕业前,要举行考试。第三期学员考试经过不详,或可以第一期学员考试过程为参考,总之考试难度不小。
毕业考试之时,陆军部会组织一个由十多个人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来校监督考试。考试分内场与外场,内场在课堂上举行,答卷、测试,有条不紊。外场考试,分为校内与野外。校内考试时,连长、排长为考官,学员入场后被临时面告以假设的敌情,学生需即刻处置,不容思考,考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军事基础。
野外考试属于全校战斗演习,全体学员全副武装拉练至近30公里外的漕河附近进行。由陆军部所派考试委员会监考。学员编成一南一北两个支队。或北军攻击南军,或南军攻击北军,决战大约需经过一个昼夜,考察双方的防守或者进攻是否得当。追击敌兵之时还需跨过一座单人行走木桥,桥下河水不深,却极为冰冷,一旦桥上通行受限,便要下河,涉水而过……
据吴石忆述,他们的考试正在寒冬腊月,而保定的冬日风雪交加,人便要遭受极大的煎熬。
此时,吴仲禧的心头会想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耳边,是呼啸的寒风,排山倒海一般的呐喊,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的厮杀。
吴石言,“及毕业考试,凡骑术、套跑、器械、操等竞赛,辄冠其曹,得上评,足以自豪。益深信,能尽一分努力,必能得一分效果也”。
吴仲禧的成绩也不错。
之后,要举行毕业典礼,北京陆军部通知学校届时大总统黎元洪会到校视察并参加毕业典礼。师生听闻均很兴奋,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全校师生总动员,对学校内外大事修整,搞卫生,清理死角,拉欢迎横幅,摆放冬青、蜡梅等植物,营造喜庆气氛。
那天上午,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长秦华,直隶省署、督军公署文武特任、简任官员均出动,文官身穿燕尾礼服、头戴博士帽,武官身着军服,佩戴勋章,齐集车站,列队恭候。保定军校亦派出师生代表前往迎接。
当总统专列到达漕河时,全体肃立,准备奏军乐、鸣礼炮,约半小时后,专列徐徐进站,一时间,军乐齐奏,礼炮鸣21响。
黎元洪下车后步行巡视欢迎队伍,随即乘车到陆军驻地部队检阅,接着乘车前往保定军校。到达学校后,黎元洪先视察了学校内务,随即召集全校师生训话,勉励大家认真学习、精忠报国。接着,参加第三期学生毕业典礼,并向前10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48]
吴石在忆述中言:“民国五年十二月举行毕业考试,与试者八百余人,余又冠军。此时忽一不如意事,为毕生所不忘者,即行毕业典礼之前一夕,余忽病,军校向例毕业典礼极隆重,大总统黎元洪氏且亲临致训,校中指定余作答词……”[49]
吴石作为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一时风头出尽。
只是,关于第三期学生毕业的时间众说纷纭。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中为“1916年8月10日”;李子谦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史》中言“黎元洪继袁世凯任总统后,于1916年9月,乘专列从北京到保定参加第三期学员的毕业典礼”;张治中言“一九一六年十二月”[50];杨樵谷言“1916年冬,第三期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吴石自述“民国五年十二月十五日,余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科”[51];林亨元、王昌明言吴仲禧毕业后,“从1917年1月到1922年8月,被派往……”
按照学制,毕业时间应为8月。但中间很多学生请假外出革命,耽误了功课,若要补课,则还需几个月。故而,吴仲禧的毕业时间应为吴石所记载的时间,如此,也与吴仲禧人生的下一站相衔接。
吴仲禧或同期学生的毕业证书现已找不到,下图为第六期步兵科学生赵启騄的毕业证书。
第六期步兵科学生毕业证书[52]
1923年8月,保定军校因军阀混战、财力拮据而被迫停办。从开办至停办的11年间,9期学员共有毕业学生6574人,其中步兵科4071人,炮兵科887人,骑兵科822人,工兵科418人,辎重兵科376人。加上因参加二次革命、反袁称帝和护法运动等革命活动被开除的学生和部分肄业生400余人,共培养出7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著名的学生有唐生智、杨爱源、孙震、邓锡侯、蒋光鼐、夏首勋、李品仙、龚浩、李宗黄、陈铭枢、季方、李章达、孙楚、陶峙岳、刘文辉、陈继承、刘峙、熊式辉、秦德纯、何键、张治中、白崇禧、于达、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钱大钧、楚溪春、乔明礼、叶挺、邓演达、赵博生、顾祝同、黄琪翔、黄镇球、薛岳、余汉谋、郝梦龄、韩德勤、上官云相、陈长捷、陈诚、马法五、罗卓英、周至柔、宋肯堂、裴昌会、王以哲、董振堂、张克侠、何基沣、郭寄峤[53]等。当然,也包括吴仲禧、吴石。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至九期各科学员毕业人数统计表[54]
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吴仲禧在忆述中言,这一届的同学,有安徽的张治中、戴戟、徐权,江苏的吴国桢、王鸿韶、何家驹,广西的白崇禧、黄绍竑、俞作柏,湖南的刘建绪、何键,湖北的孙绳、吕梦熊,江西的张宝璠、贺维珍,福建的张贞、许显时、陈长捷等人。王强也忆述,“吴石……与白崇禧、吴仲禧、许显时是同期同学”[55]。
学员毕业后,由陆军部统一分配到全国各地陆军中当见习上士排长,时间为半年,期满后任少尉或中尉连长。[56]
纵观历届学员毕业后的出路,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站在地主买办阶级一边,长期与人民为敌;第二种,先走了一段弯路,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转入革命阵营;第三种,比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贡献。
毫无疑问,吴仲禧和吴石都属于第二种。只是,他们当时并不清楚自己所走的是“弯路”。漫漫人生路上的理想与信仰之旅,只有一步步走过、探过,才知道深浅和方向。
有人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处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上述三种情况正是这一客观形势的必然反映”。[57]
后来,吴仲禧回忆那一时期的学习生涯时说:“吴石一面努力学习军事,一面关注政局的变化,他对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每念不忘。”其实,看到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吴仲禧与吴石一样忧心忡忡,这更加激发了他们专心攻读军事的决心,希望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军事专家,以报效国家和民族。如张治中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言,在保定军校求学“培植了我的科学基础,培植了我的军事学术基础,培植了我的人格修养基础,对于我一生的事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58]。
此番体会,于吴仲禧,亦是再恰当不过的。
【注释】
[1]吴仲禧:《我的回忆》。
[2]陈明经:《略忆福建学生北伐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1991年,第44页。
[3]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纪录:《于达先生口述历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4]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
[5]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
[6]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23页。
[7]郑志廷、张秋山等编:《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209页。
[8]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0页。
[9]孙中山:《致各国政府和人民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6页。
[10]孙中山:《致康德黎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8页。
[11]孙中山:《告全体国民促令袁氏辞职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6页。
[12]孙中山:《讨袁告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
[13]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25页。
[14]杨樵谷:《保定军官学校片断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4页。
[15]郑志廷、张秋山等编:《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16]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5页。
[17]马骥:《辛亥武昌首义后的湖北陆军各学校》,周志华主编:《辛亥首义风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18]刘冠贤主编:《邓演达研究概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79页。
[19]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纪录:《于达先生口述历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20]李子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7页。
[21]刘仕平:《蒋百里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22]许逸云编著:《蒋百里年谱》,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23]郑志廷、张秋山等编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24]杨闻宇:《雁阵》,《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6版。
[25]刘莘园:《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26]郑志廷、张秋山等编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27]《陆军军官学校条例》,载《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5日,第170号。
[28]蒋庆渝:《我的父亲蒋光鼐》,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29]郑志廷、张秋山等编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30]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31]刘莘园:《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5页。
[32]孙中山:《复北京学生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4页。
[33]王新哲、刘志强、任方明编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649页。
[34]孙中山:《致黄景南等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3页。
[35]孙中山:《致高标勋等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4页。
[36]吴仲禧:《我的回忆》。
[37]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6页。
[38]喻中行:《方其道遗文〈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事略〉的发现经过》,政协定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定南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第98页。
[39]方强:《方其道事略》,政协定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定南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第83页。
[40]《王汝贤为学生范培科阅〈顺天时报〉惩罚事致徐世昌函》,林开明、陈瑞芳等编:《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0—83页。
[41]吴仲禧:《我的回忆》。
[42]张治中:《艰苦的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1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9页。
[43]郑志廷、张秋山等编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44]杨樵谷:《保定军官学校片断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5页。
[45]喻血轮:《绮情楼杂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49页。
[46]蔡和森:早年同毛泽东等一起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曾任《向导》周报主编,中央宣传部部长等。
[47]毛泽东:《致蔡和森等》,《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页。
[48]汪云台:《回忆直隶陆军小学、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片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1—112页。
[49]《吴石自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螺洲镇人民政府编:《吴石将军英魂略》第8辑,1993年,第114页。
[50]张治中:《艰苦的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1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10页。
[51]《吴石自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螺洲镇人民政府编:《吴石将军英魂略》第8辑,1993年,第114页。
[52]陕西省档案局(馆)编:《陕西档案精粹》,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53]马永祥:《保定军校同学录》,《保定晚报》,2009年8月22日,第12版。
[54]不同资料中的数据有出入。
[55]王强:《军事档案 密示移存——回忆吴石将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螺洲镇人民政府编:《吴石将军英魂略》第8辑,1993年,第42页。
[56]李子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6页。
[57]李子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页。
[58]张治中:《艰苦的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1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