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加粤军

2.参加粤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4岁时,吴仲禧结婚了。妻子叫王静澜,比他小7岁,美丽、端庄、贤淑、高挑,还在福州女子中学读过书。尤其难得的是没缠过脚。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下令禁止妇女缠足,但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意识束缚,未能彻底禁绝。故王静澜未缠足实乃大幸,这与其父有关。其父是闽北洋口镇的一个木材行经理,每年春节后都会带领一批砍伐工到闽北山区砍伐林木,在有河流的地方顺流而下,出售给木材收购商。每年不过上山半个月,平时养猪喂鸡,自给自足,生意做得不错,稍有薄产。他思想开化,对女儿呵护有加,不让她缠足,还送她上学。

结婚之时,小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的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又一阵响,街坊邻里都来看热闹,女方家境不错,置办的衣被、家具等嫁妆颇多。男方负责承担酒席,几桌丰盛的酒菜烘托着婚礼的庄重。

但外人不知道,酒席的费用吴家拖欠了很久才陆续还清。

洞房花烛,两情相悦,月儿羞红了脸,躲到了云彩后。

婚后,日子过得清淡,宛如平常一段歌,但夫妻俩十分恩爱。1921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小两口的第一个孩子吴惠卿出生了,是个漂亮的女孩。王静澜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洋溢着疲倦而幸福的笑容。

初为人父,吴仲禧喜不自禁。

闲暇之余,他抱着女儿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看女儿粉嘟嘟的脸蛋、清澈的双眸,看蓝蓝的天空,屋檐下的雏燕也叽叽喳喳使劲叫着,为这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而兴奋。

但外面的时局依然动荡。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决定继续出兵讨伐集结在桂林的陆荣廷等人的万余部队。许崇智听从孙中山的命令,率领第二军沿四会、广宁之线向贺县进击,直取桂林。8月,粤军完全占领广西,陆荣廷等逃亡。许崇智为孙中山统一两广作出了贡献。两广统一后,孙中山决定北伐,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方的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北伐大本营,任命许崇智、李福林、朱培德、袁程万、谷正伦分别为粤、闽、滇、赣、黔军总司令,准备借道湖南大举北伐。许崇智等人拥护孙中山的北伐决策,但是孙中山对留守广东的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没有防备,陈炯明一直与直系军阀暗中勾结破坏北伐大计。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发动兵变围攻总统府。此前,孙中山虽已得到密报,但认为“此不足惧,纵令逆军敢于围攻,而粤秀楼决能无恙”[14]。经宋庆龄再三恳求,才同意先离开总统府,“通过总统府右侧越秀街进入莲华井、雨帽街然后转往长堤海珠乘小艇转登上永丰舰”[15]

此次兵变,陈炯明部图谋不轨,集结4000多兵力围攻总统府,用心险恶。

孙中山逃离两小时以后,凌晨3时多,四面枪声大作,子弹雨点似的向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住处射击……

这天,吴仲禧上街,听见报童扯着嗓子喊:

卖报卖报!孙中山先生蒙难,宋庆龄险被活捉!

吴仲禧心里咯噔一下,赶忙买了一张报纸,得知是险些蒙难,并无大碍,悬到嗓子眼的心才落了下来。

过了好一阵子,孙中山先生在报纸上发表了《致海外同志书》[16],对因陈炯明叛变而导致革命的失败深为痛心,再次揭露陈炯明叛乱经过:

此次陈炯明叛变,非惟文与诸同志所不及料,亦天下之人所不及料……首事者洪兆麟所统之第二师,指挥者叶举,主谋者陈炯明也……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数年以来,护法事业蹉跎未就,与于此役者,苟稍存畏难苟安之意,鲜有不失其所守者……然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凡我同志,此时尤当艰贞蒙难,最后之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此则文所期望者也。

吴仲禧读到这里,既义愤填膺,又格外高兴,他终于获知了孙中山先生的下落和近况,长吁一口气,惟先生无恙,国家才有希望。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它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指出: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同时,中国共产党声明,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吴仲禧还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17]。吴仲禧感到有一种力量让自己血脉偾张。

1922年7月,中共召开二大,发出这样的宣言:

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党的一个支部——现在他向中国工人和贫农高声喊叫道:快聚集在共产党旗帜之下奋斗呀!同时,向中国全体被压迫的民众高声喊叫道:一齐来和集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的工人和贫农共同奋斗呀!并又高声喊叫道:一齐来和全世界的革命伙伴们并肩前进呀!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是解放全世界的途径呀!前进呀!共同前进——

打倒军阀!

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为和平而战!

为自由而战!

为独立而战!

和平、自由、独立万岁!

受压迫群众之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国际共产党万岁![18]

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19]

对于这些,吴仲禧当时可能并不知情,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时局,也对国家的未来进行过思考。

1922年秋,“沉默”五载的吴仲禧终于“复出”,他仿佛在漫漫黑夜中看到一缕光明和希望。

10月18日,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许崇智率部进入福建后多方扩充与整编粤军。

吴仲禧丝毫不再犹豫,应召而至,在东路讨贼军第一军军长黄大伟麾下“龚(龚师曾)旅当参谋”[20],并率部入赣转闽,其时,“戴石浮当参谋长”。戴石浮,江西人,保定军校一期毕业,是吴仲禧的校友。

1923年春,吴仲禧随龚旅开往闽东莆田、仙游,五六月间又经惠安进驻厦门、集美,目标是自封“闽军总司令”的臧致平,此人同时还有北京政府委任的“漳厦护军使”的头衔,是一位能左右闽局、举足轻重的角色。

厦门为商埠,本来经济尚好,但臧致平极为贪婪、欲壑难填,数年如一日地搜刮财富,导致富商巨贾纷纷逃离去了鼓浪屿,在外国人的庇护下苟延残喘,使得厦门显山穷水尽之势。但臧致平仍不满足,于1923年春夏之交成立厦门禁烟查缉处,名为禁烟,实为卖烟,更丧尽天良的是还令100多村的农民栽种罂粟、加工鸦片。

但吴仲禧没有想到他投身的是一场“大混战”——5月,先是许崇智被陈炯明的林虎部击败;接着粤军何成浚、孙本戎部和闽南民军首领许卓然等游说臧致平共同出兵攻打林虎部;7月底,林虎等约东路讨贼军第一军军长黄大伟部等海陆夹击臧致平。

作为一个参谋,吴仲禧身在其中身不由己,只能听任炮声在头顶炸响,枪声从耳边飞过,时时处于生与死的边缘与险境。

8月1日中午,陆战双方发生遭遇战,吴仲禧和戴石浮“被臧致平部缴械”[21],所幸,他们伪装了身份,瞅准机会逃回了福州。

8月中旬,因发难各方各怀心思,致臧致平利用围攻厦门各军彼此间的矛盾得以转危为安,下旬,各路兵力作鸟兽散,臧致平解围。

回想这场历时几个月的混战,吴仲禧无言以对,觉得窝囊透顶。他已看得十分清楚透彻,这些人打来打去的目的不是为了“共和”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为了争利益、抢地盘,所以各方同床异梦、貌合神离。这样的作战意义何在?这样的失去正义的战争又如何能意见统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出师不利,吴仲禧不知何去何从,索性继续过小市民的日子,每天教教书,陪陪老人和妻女,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年的12月5日,吴仲禧的长子出生,啼哭异常的响亮,仿佛在宣告着他的降临。这个家庭又一次被无比的欢乐包围。儿子的五官像极了吴仲禧,他心头涌起的幸福感冲淡了这些年所经历的挫折、苦闷、烦恼。他爱怜地亲吻了一下因产子而极度疲惫的妻子的额头,又轻轻地触碰了一下儿子娇嫩的脸蛋,走出门,站在屋檐下,点了一根烟,沉浸于思考之中。他在想,该给儿子起个什么名字呢?

烟燃毕,名字有了——吴群敢。

群者,群众也。儿子长大后,要到群众中实践,要多体验民生疾苦,要心怀百姓,心存大爱。敢者,敢于吃苦、磨炼乃至不怕流血牺牲。

吴惠卿后来回忆:“我几个弟弟的名字,分别叫:群敢、群继、群策、群任、群兴、群力。我觉得爸爸心里有民众,也希望他的孩子将来能好好地为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22]

吴仲禧在孩子们身上寄托了无穷无尽的愿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