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资遣回籍
吴仲禧哪里能想到,时局如老天爷的脸,瞬息万变。而孙中山先生之所思所想,之境界,之赤子情怀,忧民忧国之急切,又是吴仲禧、吴石这个年龄和阅历的学生军弄不明白的。他们纵是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典礼上的讲话的只言片语,也无法理解,在万众瞩目、民心所向中刚刚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为何急燎燎地公开表态要把位子让给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的退位诏。在孙中山先生眼里,封建专制政府既倒,国内已无变乱,当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以兑现承诺。
也正是在吴仲禧等学生军担任孙中山先生护卫的同日,即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解职令》。
吴仲禧目瞪口呆,那情形如蒲松龄《聊斋俚曲》所写:“不觉的一炮扑咚,二炮崩烘,一煞时三炮似雷轰。”
他与吴石愤愤不平:
“我们满心期待的政权就这样落入袁世凯手中?”
“我敢打赌,孙中山先生落入了袁世凯精心设计的圈套!”
“我们此番离家出走,为的是轰轰隆隆的革命运动,难道就这样打道回府?我心不甘,愧对这一身军装。”
“是啊,一枪都没放,叫什么军人?一个卖国贼都没杀,何谈爱国?”
“但孙中山先生不举旗子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解散。”
沉寂的阴云布满两个热血少年白皙的脸庞,他们的目光之中,失落与痛楚如冬日里的长江之水冰冷瘆人。
此后约两月间,吴仲禧、吴石有度日如年之感。后来,吴仲禧回忆说,“4月孙中山先生正式辞职,6月初黄兴也辞去南京留守的职务。我们入伍生队的同学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70]。
迫于袁世凯压力与经费困乏,6月14日,黄兴交卸南京留守职务。
黄兴离职前对学生军发表训令:“诸生青年爱国热忱,志愿纯洁,殊属可爱可敬,国家应予培植,蔚成军事人才。兹奉命先行资遣回籍,以待后命。其年龄较小,体格较弱,以及原系陆军小学学生者,可回原籍陆军小学校报到,以竟学业,而资深造,至有厚望。”[71]
算是对吴仲禧、吴石等学生们有了一个交代。
其实,若按孙中山先生原来的意思,吴仲禧这一批入伍生属于知识分子,又富有革命性,入伍后接受了3个月的军事训练,下一步可径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家可提早获得多数既富有革命性又有军事才能的军官”[72]。只是,美好的设想被迫搁浅。
吴仲禧离开南京便是6月14日以后的事情。从1月17日启程,到今遣返总计约5个月的时间,他的第一次军旅生活草草结束。
吴仲禧和吴石都从军令处领取了16块银圆,之后,告别金陵,沿着水路“同舟回闽”[73],一路,江接平湖,水云烟树,望着渺茫茫江面,看着落霞孤鹜,发呆的时候多,说话的工夫少。一段短暂的时光让他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懵懵懂懂的少年,思想成熟了,眼界开阔了,见解深刻了,也学会了思考。
江流千里,山痕寸寸。几日后的下午,暮潮之中,他们又望见了熟悉的罗星塔,抑制不住激动,再次伫立船头,耳边似是一半江声一半海,回想此前离开的一幕,有恍如隔世之感。
船靠岸,吴仲禧和吴石下船,互道珍重与再见,各回各家。
福州正是盛夏,刚下过一场透雨,于斜阳一抹中,远处青山数点,近处烟凝紫翠。渐近故乡时,阳光又隐匿了一阵,似乎使劲地顶着巨大的乌黑的云左右摇移,风簌簌地响,飞雨又来,阻住吴仲禧的步子。他躲在屋檐下,放下行囊,稍事休息。街上仍有行人,踏、踏、踏,朝着一个方向疾跑。店铺都还开着,茶馆、酒肆、典当、布庄……但门可罗雀,鲜有人出入。
忽而,乌云挨不住,闪到一边,夕曛微茫,雨又停了。吴仲禧重又背上行囊,走在路上。他的心情时而焦虑,时而迷茫,时而喜悦,大脑,时而又一片空白。
该如何向父母交代?
儿子突然归来,吴济宽夫妇完全没有想到,他们惊讶且欣喜异常,先前对儿子一肚子的责怪、埋怨早已泄了气。母亲紧紧抱住儿子,哽咽得说不出话,吴济宽则打发女儿去集市上买条活鱼,买块牛肉,给儿接风!
吴仲禧边安慰母亲,边从贴身的衣兜里取出一堆银圆——这可是意外之喜,对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不要说十几块银圆,一块银圆都能起极大的作用,那时一块银圆可以买30斤大米,可以买8斤猪肉。母亲破涕为笑,上下打量,儿没受伤吧,这当兵咋还能挣大钱哪!
吴仲禧向父母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这几个月的经历。
听说儿子还要出去当兵,母亲笑脸又叠愁云。
“不是去打仗,是去上军校。”
“上了军校之后呢?”
“当军官。”
“当了军官呢?”
“挣大钱。”
母亲扑哧地笑了,知道儿子在安慰她,哪有当了军官只挣钱不打仗的道理?
吴济宽未言语。儿大不由爹娘,儿子选择的这条路究竟是对是错,他把握不准。自儿子离家,他便常留意报纸所登载内容,儿子说的那些事,他已多多少少了解。他也看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心中甚喜,“旗下街”那样卑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上月5月3日,他还从《民立报》的新闻中看到,孙中山先生于4月21日“解职旋粤,便道过闽”,在出席福州欢迎会时发表“今幸民国光复……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74]之语,也很受鼓舞。但近日之《民立报》又出现“民国危急,确以现刻为至甚”[75]的话。吴济宽本质上还是一个书生,除去为生活所迫而不停奔波之余,他思考的也是社会与时代的风向,尤其为儿子的前途和命运牵肠挂肚。
父子间沟通得少,但心是相通的。
吴仲禧没事可干时,又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漫长而焦急的等待。那批学生中,有的回来继续原有学业,有的寻找工作。一天,吴仲禧和吴石相约见面,一起看了场电影,电影由福州基督教青年会放映,没有声音只有画面,是由英国瘦子劳莱扮演的滑稽短剧,往脸上摔奶油蛋糕。他们气愤地说,英国佬用鸦片让我们成为东亚病夫,又用这种无聊的东西侵蚀我们的思想。
夜幕降临,路灯亮了。之前的路灯叫“天灯”,是用煤油作为燃料的四方形玻璃灯笼,也能防风防雨,但不很亮,今年路灯照明改为电灯了,虽民间仍称“天灯”,却亮了许多。他们并肩走过一盏灯,又走过一盏灯……身影被灯光拽得很长很长。
吴仲禧说:“我们再唱一遍《祈战死》吧!”
我省宝刀真利器,快活沙场死。短衣匹马出榕垣,喇叭铜鼓声。祈战死,临大敌,战袍滴滴胡儿血。生平自愿,为国牺牲,头颅一掷轻。
……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要轰烈。炎黄华胄沦胡儿,不知几何时。不成功,即成仁,锦绣河山既重光。前仆后继,再接再厉,巩固胜利果。
悠长悠长的街巷回响着两个少年慷慨激昂的歌声。那晚,宝蓝色的夜空下星月交辉,茂密的梧桐叶子飒飒作响,风从他们的脸庞掠过,带走忧伤和泪水,但他们脚步没有丝毫停滞,而是越发坚定地向前走,向未来走……
【注释】
[1]郑烈:《林觉民传》,邹鲁编:《中国国民党史稿》一、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1338页。
[2]仲绩文:《黄花岗举义前志士合影》,唐希主编:《福州老照片》,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3]傅国涌编著:《百年辛亥 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4]王金中、王磊:《辛亥先烈沈缦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第64页。
[5]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第1篇 革命开国2,台北:台北编译馆,1985年,第426页。
[6]吴仲禧:《我的回忆》。
[7]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72页。
[8]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9]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3页。
[10]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4页。
[11]林觉民:《与妻书》,邹鲁编:《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第198—200页。
[12]《孙总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邹鲁编:《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
[13]陈碧编著:《林觉民 铁血柔情的黄花岗烈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8页。
[14]邢小群:《我们曾历经沧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15]傅国涌编著:《百年辛亥 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17]黄乃裳:福建闽清人。1908年回到福建,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堂,并创立教育会,自任会长。福州光复前,组织学生成立炸弹队。福建光复后,任福建都督府交通部部长。
[18]林炘、杨琦、郭叔敏:《福建学生北伐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页。
[19]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编:《辛亥革命与福州》,福州:海峡书局,2011年,第430页。
[20]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
[21]吴仲禧之子吴群策访谈。
[22]刘琳:《隐形将军曾是福州双虹小学董事长》,福州晚报编:《潜伏者》,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16页。
[23]王静澜:《安息吧,亲爱的仲禧》,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42页。
[24]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
[25]吴仲禧:《我的回忆》。
[26]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3页。
[27]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
[28]吴仲禧:《我的回忆》。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下,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8页。
[30]李林川:《辛亥革命时“福建北伐学生军”》,福州晚报社编:《福州史话丛书 凤鸣三山》第5辑,福州:福州晚报社,1997年,第36页。
[31]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32]杨潼:《参加学生北伐军的片断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1991年,第45页。
[33]林炳钊编撰:《闽海夜谭》,1989年,第183页。
[34]吴仲禧手书简历。
[35]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页。
[36]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页。
[37]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0日,第2版。
[38]孙中山:《告世界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58页。
[39]陈明经:《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北伐学生军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辛亥革命专辑),1981年,第70页。
[40]李林川:《辛亥革命时“福建北伐学生军”》,福州晚报社编:《福州史话丛书 凤鸣三山》第5辑,福州:福州晚报社,1997年,第37页。
[41]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8页。
[42]吴仲禧:《我的回忆》。
[43]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8页。
[44]李林川:《辛亥革命时“福建北伐学生军”》,福州晚报社编:《福州史话丛书 凤鸣三山》第5辑,福州:福州晚报社,1997年,第36页。
[45]吴仲禧:《我的回忆》。
[46]林炘、杨琦、郭叔敏:《福建学生北伐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页。
[48]林炘、杨琦、郭叔敏:《福建学生北伐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68页。
[50]吴仲禧:《我的回忆》。
[51]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
[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马尾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马江诗词选》文史增刊,1998年,第11页。
[53]福州老建筑百科:http://fzcuo.com/index.php?doc-view-412.html。
[54]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马尾港图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4年,第299页。
[55]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56]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2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57]吴仲禧:《我的回忆》。
[58]《嘉庆上海县志》卷七。
[59]熊月之主编:《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
[60]吴仲禧:《我的回忆》。
[61]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62]吴仲禧:《我的回忆》。
[63]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2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64]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2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第18—19页。
[65]陈辅丞:《我曾是福建学生北伐军的一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1991年,第47—48页。
[66]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20页。
[67]孙中山:《祭明太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5页。
[68]孙中山:《谒明太祖陵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5—97页。
[69]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典礼上的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98页。
[70]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5页。
[71]陈明经:《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北伐学生军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辛亥革命专辑),1981年,第74页。
[72]杨樵谷:《保定军官学校片断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13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73]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5页。
[74]孙中山:《在福州欢迎会的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4页。
[75]孙中山:《复国民捐总会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