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谐的家庭

2.和谐的家庭

纵观吴仲禧一生的革命生涯,虽然其踪迹总是漂泊不定,但他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对妻子王静澜和子女们尽心尽力,没有给他们丰富的物质和钱财,但给了他们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勇敢面对艰难困苦的毅力和信心。

在王静澜眼里,吴仲禧是一个“朝夕相处的良师益友”[9],他追求真理,“确是生命不息、战斗不已”,他在斗争中,“一贯是非分明”,而又“善于团结同志,共同对敌”,“总是不顾个人得失,自觉服从组织的决定”。于生活上,解放后,随着日子逐渐好转,丈夫却戒掉了香烟,每月的花费除了购买书报再无其他。他经常告诫孩子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节俭,不要搞特殊化。

1950年6月底,吴群敢从上海调到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总理办公室财经组工作。吴仲禧对儿子讲,你能在总理身边工作,是组织上对我们一家人的高度信任,也是周总理对你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高度认可,你在工作中务必要谨言慎行,要保守秘密,要注意什么样的朋友能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坚决不能交往,要多为总理分忧解难。

王静澜曾赴北京看望儿子,回广州后对吴仲禧讲述了见到周总理、毛主席的情景,格外欣喜与自豪。吴仲禧说,组织、首长信任、关心群敢,我们更要在行动上作出表率,不能拖儿子的后腿。

解放初期,组织上分配吴仲禧夫妇住进一座四房两厅的小楼房里,因“文革”中吴仲禧被监护审查,楼房被划出一半分给另外一位干部居住,和王静澜共同生活的两个儿子只能分别住在阳台、车房里。后来,在落实政策时有人劝吴仲禧申请要回另一半房子,吴仲禧坚持能将就住下就行。反而,他多次同孩子们谈起要珍惜全党、全国人民安定团结的局面,要更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为发展祖国大好形势而努力。

吴惠卿后来忆述,我们有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我是长女,下面有六个弟弟一个妹妹。在艰难的岁月,爸爸为了革命事业走南闯北,妈妈几乎承担了抚育八个子女的全部责任。尽管生活动荡、艰苦,但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支持;爸爸总是鼓励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自立的能力,让我们到群众的实践中去经受磨炼,爸爸对我们弟妹们的严格要求,更是我们铭记不忘的。爸爸给弟妹们起的名字,就寄托了他自己的思想。我几个弟弟的名字,分别叫:群敢、群继、群策、群任、群兴、群力。我觉得爸爸心里有民众,也希望他的孩子将来能好好地为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

在广州,广东省委讲师团原团长吴群策老人怀念父亲:“父亲是一个有信仰、有担当,决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作为资深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能够在中国近代复杂的历史巨变中,一步一步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不仅要不忘复兴民族的初心,而且要不断洗涤地位和权力可能给自己蒙上的灰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而他正是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已,生活情趣高尚的人。他一夫一妻相守65载,家庭生活美满,是我们后辈的至高楷模。……人生,淡泊名利,才能致远。”[10]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吴群任才16岁,正在广雅中学念初中,吴仲禧夫妇鼓励儿子报名参加空军,并亲自到校欢送,吴仲禧还在儿子的日记本上写上这样的话:

群任吾儿:

我希望你坚强地英勇地向前看向上飞,飞到祖国的边疆,永远为祖国的光荣而奋斗。

你的父亲,你的几个哥哥,早已是反侵略战线的一员,我们家庭的温暖难道不是应该到战场上去体验吗?

祝你健康!

父母禧、澜字

1951年1月17日于东山

吴群任参军后,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工作了十几年,转业后从事文艺写作。

对于母亲王静澜,孩子们也心怀感恩之情。在回忆母亲的一生时,说她在很多事情上都想得比较周到,帮了父亲很多忙。也都为她惋惜,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她的家务负担太重了,不然,她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妇女干部。

吴群敢言:“特别是在家里遇到几次大的困难的时候,母亲都独立带领家里人转移,无论是从上海转移到福建,还是从福建再往广东方向转,几次转移,她都独立操作、独立进行。”

正如田丰所言,“吴仲禧总是鼓励子女自立、自强,从不干预、插手子女的工作安排”。

吴仲禧最小的两个儿子,后来一个当工人、一个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