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平江之役
1925年秋,戴戟新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邀吴仲禧担任团附,部队驻扎于肇庆、广州一带。
换了全新的环境,又和熟人戴戟共事,吴仲禧本应轻松,但他始终觉得有一种沉闷之感,如燠热的季节又覆盖了低低的浓云,让人压抑且窒息。
军中人心浮动、议论纷纷,社会上更不待言。
此时,国民党正陷于多事之秋的混乱中,局势臲卼,人人自危,党中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野心勃起,“广州出现了汪蒋合作的局面”[40],却不是为了共同目的,而是各怀鬼胎,玩着各自的机巧。
吴仲禧尽量摒弃政治的不良影响,全心全意履行好团附职责。他秉承团长之命令拟定本团的训练、教育计划事宜;辅佐团长整理本团军纪、风纪并帮同处理团中一切事务;监督指正各营的训练、教育,督促规定计划施行,并对各营内务、装械查视指导;监督本团各官佐遵守法令,忠勤尽职;秉承团长命令担任野外演习动员筹备等计划;辅佐团长进行或改善军官团教育,并拟具军官团教育计划。其实就是担任副团长或参谋长的角色。
工作中,戴戟对吴仲禧给予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去干。吴仲禧办事规矩,讲原则,工作能力强,帮助戴戟解决了很多问题,提高了部队的组织和战斗力,戴戟很高兴。吴仲禧也感觉到,他一路走来,戴戟对他关照颇多,两人已成为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兄弟,说到根本原因,是两人都是进步军校生,都向往爱国、进步,追求光明与正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事实上,后来他们都成为在解放战争中或战场起义或弃暗投明的人,“他们不顾艰辛生死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41]。
转眼已是翌年夏天。1926年7月1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下达“北伐总动员令”,宣布北伐战略为:“爰集大军,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42]
9日,国民革命军10万大军在广州举行誓师大会,并发布《北伐宣言》:
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迄于今日,不特本党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和平统一之主张未能实现,而且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帝国主义者复饵以关税增收之利益,与以金钱、军械之接济,直接帮助吴贼压迫中国国民革命,间接即所以谋永久掌握中国关税之权,而使中国经济生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吴贼又见国民革命之势力日益扩张,卖国借款之狡计势难得逞,乃一面更倾其全力攻击国民革命根据地,既使匪徒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省。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宣言”如讨檄,有理有据、慷慨激昂,北伐战争由此拉开序幕。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在群情激昂的口号、歌唱声中,吴仲禧跟随大部队来到广州黄沙车站。
这是广韶铁路始发站,站场设施简陋,站房为木板拼接,仅有2座旅客站台和1座140米的长廊雨棚。
当成千上万官兵涌入后,车站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更有爱国学生和群众十里相送,有的妇人胳膊上挎着竹篮,装了鸡蛋、水果、老婆饼等对革命军人进行慰问。于人山人海、喧嚣鼎沸之中,吴仲禧感受到一种人心所向的力量。
沿广韶铁路北行,革命军第一站将到韶州(今韶关)。铁路于1907年始行车,全长224.15公里。路基本来也修得不怎么样,又常浸泡于雨水之中,近20年不能及时维护,部分区间枕木局部腐烂,软塌塌茶得很;车厢里破破旧旧,本来就隐隐散发着一股异味,再塞满浑身汗臭的战士,真像一口大蒸锅对着胸口冒臭气。好在,汽笛拉响,列车“哐哧、哐哧”徐徐开动时,窗口透进来的一股股热风,多少稀释了车厢里的味道。
吴仲禧坐在靠窗位置,扭头看窗外的景色,这时节,近处荷叶田田、碧水微澜,远处云雾苍苍、青山如黛,是一幅多么好的自然风景。他微微叹气,要是没有战争该有多好。
火车沿北江东岸前行,车速不快,到上坡地段更如老牛拉车极为缓慢。吴仲禧记得,1922年5月6日,孙中山先生正是坐这趟火车赴韶州督师北伐,几年过去,斯人已去,但革命者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车到韶州便不能前行。中段为韶株段(韶州至株洲),未修,后面的路要靠步行。韶、株之间全长四百余公里,却并非一马平川,而要跨越崇山峻岭,一眼望去,群山嵽嵲耸峙,宛如拦路之虎横亘于面前,尤其行至乐昌九峰山时,更是九峰峻耸盘旋百余里,若春季来,山涧里、溪水边、田野上,青绿、金黄、粉黛……芳香怡人、莺飞燕舞,着实美哉,但酷夏时节翻山越岭,又是负重爬坡急行军,实在不易,再强硬的汉子亦气喘吁吁、备受煎熬。
翻过此山即入湖南,故乐昌有“广东北大门”之称。革命者挺起胸,迈开步,迎着风,淋着雨,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管他前面是刀枪是火海,只管砥砺前行。
山间,久久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军歌。
此前,吴仲禧已听到战报,叶挺独立团击溃四倍之敌,取得安仁、渌田战役胜利。此次战役,先行的叶挺独立团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换得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迫击炮数门、机枪数挺、长短枪300余支的战果,使官兵士气高昂。叶挺独立团首战告捷和第七军钟祖培旅的胜利稳定了湖南战局,为北伐军开辟了进军道路。
吴仲禧为叶挺感到高兴,估计能很快见到他,要好好向他请教治军带兵之道。
北伐军第四、七、八军主力进入湖南后,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发起湖南战役,首战吴佩孚。吴佩孚控制着湖南、湖北和河南一部分,辖有7个步兵团、3个独立旅,共约10万人,加上湖南督军掌握有4个师和3个旅,近3万人,兵力优于北伐军,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第四军制定作战计划,独立团在左,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在右,由两侧向醴陵攻击。
独立团先与敌军约2000余人发生遭遇战。此处地形特殊,前有河流横亘,无法徒涉,侧有小高地火力点,易守难攻,敌军处于地利之优势。双方“拉锯”一样反复拼杀,战斗异常激烈,血战至中午,独立团第九连终于攻占了泗汾桥,使敌人大为震惊,又集中兵力反扑,第九连不支之时,叶挺亲率部队饿虎扑食般袭来,又血战半小时,只见敌军尸横遍野,终于抵挡不住而向北方溃退,我军险胜。
……
各部经一天的激烈战斗和互相配合作战,于当日下午4时30分攻占醴陵城。
是役,毙敌数百,俘敌官兵500余人,缴获山炮2门、机枪3挺、步枪千余支,其他弹药、军用品甚多。北伐军伤亡官兵300余人。
地方举行的欢迎大会在醴陵文庙举行。陈铭枢、叶挺等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除褒扬全体将士舍死忘生、勇往直前外,还称颂醴陵共产党组织和民众对北伐的大力支援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吴仲禧亦认为,这一仗的胜利和醴陵城郊工农群众的支持、协助关系很大,群众组织军民救国团担负运输、侦察、慰劳等后勤工作,并将醴陵一带的地形详图献给我军,这一方面是由于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开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为北伐军先遣队的叶挺独立团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群众中留下很好的声誉和口碑。
随后,第四军两师分驻城郊从事休整。
醴陵为千年古邑,又是商业小城,城里酒楼饭馆林立,时还有赌场、妓院、鸦片烟馆等,吃喝玩乐之风盛行,一些官兵抗拒不了诱惑,有时趁夜幕掩护溜入城内饮酒作乐,甚至着军装冶游(嫖妓)之事也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但由于军风纪松弛而无人过问。
在两师联席工作会议上,有一个议题是整顿军风纪问题,叶挺按捺不住首先站了起来。
他环视四周嗓门洪亮地说:“我们是国民革命之军队,应极力强调严格军纪的重要,我建议立即成立军风纪检查团,今后不论何级军官界入冶游,均拘送师部严肃处理。”
吴仲禧也赞成:“凡军官、士兵理应一视同仁,执法应不徇私情。”
他们的建议得到陈铭枢、张发奎两位师长的认可,随即成立军风纪律检查队,由两师派人轮流执行任务。
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第十二师检查队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第十师师部一个姓方的参谋处长冶游,将其抓了个正着。人被扭送到第十师师部,该师朱参谋长一下子恼羞成怒,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人做了丑事、破坏了军规而去责罚,反认为被兄弟师抓了自己的军官而丢尽面子。这事传开,连戴戟也怀疑有人有意损害第十师声誉。
戴戟冲吴仲禧发牢骚:“这都是叶挺的建议惹的祸,使两师高级军官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革命形势。”
吴仲禧好言相劝:“叶挺本意是对全体将士进行纪律约束,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是人出了问题,下回我们抓住他们的人结果也一样。”
戴戟冷静之后认同了吴仲禧的观点,叶挺的建议是严肃整顿军风纪,是好心维护全军威信,另外,叶挺独立团本身以身作则、无可指责。
由于第十师对冶游军官作出了严肃处理,两师官兵之后严守军纪,再无风波产生,群众印象很快得以改善。
得空暇,吴仲禧与叶挺单独见了一面。
吴仲禧递给叶挺一支“三五”香烟,高兴地说:“希夷兄独立团一战开局,让人敬佩。”
叶挺谦虚地笑了笑:“奋飞兄过奖,两军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打仗就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吴仲禧说:“希夷兄严于治军,而又能以坦荡的胸怀使士兵信服,这才是战无不胜的关键。”
说话间,一支烟燃完。大家都很忙,叶挺掏出两盒“三炮台”递给吴仲禧:“战利品,不多,给你留了两包。”
吴仲禧哈哈一笑:“知我者,希夷也!”
随着醴陵克复,长沙失去保护屏障,北伐军再接再厉,于7月12日攻占长沙,使得敌军被迫向平江、岳州方面退却,至此,第一期作战任务基本完成。
此时,沿途工农群众纷纷要求参军。为补充第四军实力,陈可钰在长沙成立新兵速成训练处,由共产党员沈超然担任处长负责招募新兵,从而使部队得到迅速补充。新兵经短期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接下来,便是平江战役。
吴仲禧此时不知,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这小小的平江县,后来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此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1928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共产党人在天岳书院发动“平江起义”,随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平江还是中国游击战的发源地,方正平、吴钦民等革命家以此地为据点开展长达3年之久的游击战争。
登高望远——平江北倚古城岭,南临汨罗江,是进入湖北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平江失,则岳阳不保,武汉亦危”。
在北伐军修整之时,吴佩孚已紧急调集数万人企图凭借汨罗江天然屏障固守,由第五十混成旅驻守平江,其他几部于外围配合作战。敌军在平江附近的鲁肃山、天岳山、甲山、钟洞大山、五里牌、岔子坳、黄甲山、澄潭等大小山头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炸毁、凿坏了渡河船只,在北伐军前进道路上,还埋了许多地雷,架设了一道道铁丝网。当然,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共产党组织工农群众已探明哪里有地雷、哪里有通道,及时报告给了北伐军。
7月19日拂晓,佯攻开始。枪炮声连天,地动山摇,硝烟顿起,敌主力被成功吸引。各部或牵制或阻击或迂回,让敌人不明就里、仓促应战。
正酣战火拼之时,三十六团侦探队长梁秉枢率数十名精干士兵,在当地工农武装配合下,绕道而行又单刀直入,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式进击平江县城北门,守兵没想到北伐军来得如此神速,应对不足而被歼灭。冲入北门后,北伐军发现敌旅司令部就在附近,迅速冲上前去将其包围,但敌旅长陆潭十分狡猾,早留了一手,见情势不妙,迅速带领近百护卫士兵躲入旅部旁边几间坚固的房屋,困兽犹斗,负隅顽抗。北伐军各式装备一股脑用上,但难以攻下,敌兵还不停还击,将北伐军士兵打伤,僵持会出麻烦,若其他城门或城内敌军闻讯赶来支援,北伐军必腹背受敌。有人建议不如火攻,烟熏火燎不信敌兵能熬得住。此主意好!工农群众抱来稻草、干柴,士兵点着之后使劲投掷过去,房屋挡得住子弹,却阻碍不了弥漫的烟雾,一时间,里面咳嗽声大作,敌兵吱里哇啦乱喊,很快,窗口探出一面白褂子,敌军悉数缴械投降。而素以骄横闻名并叫嚣“叫广东军到平江来碰碰才知道我的厉害”的旅长陆潭,自知罪责难逃、开枪自尽。
也是奇怪,在大火熊熊燃烧之时,天上突然黑云密布,顷刻间大雨倾盆,将火浇灭,使得其他房屋未受刚才火势影响,群众见状无不拍手称快:“革命军真得天意人心。”[43]
平江之役,共俘敌军旅参谋长以下军官79人,士兵1500余人,缴获大炮11门、机枪5挺、长短枪2000余支。北伐军伤亡173人[44];亦有说北伐军伤亡官兵500多人(其中包括独立团伤亡30余人)[45]。
平江大捷振奋人心,将士舞旗举枪以示庆贺,欢呼声冲破云霄,令天地动容。
吴仲禧言:“这一仗,尽管攻坚的仍是独立团和三十六团,是张发奎指挥的部队,但总的来看陈铭枢指挥的第十师配合得也不错。”苏联军事顾问则评价:“该城和敌人全部防线的命运,是由叶挺独立团解决的。”[46]
平江城既破,吴佩孚汨水防线失去重要支撑点,汨罗江防线亦随之动摇。
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一路前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