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斯人已逝
1983年6月15日,吴仲禧病逝于广州,享年88岁。
一颗伟大的革命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1983年6月29日《南方日报》发表了消息:
吴仲禧同志追悼会在广州举行
本报讯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仲禧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3年6月15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吴仲禧同志追悼会于昨天下午在广州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送花圈的有:
全国政协、民革中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省顾问委员会、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市民革,省、市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府有关部委厅局,广州市有关领导机关,吴仲禧同志家乡福建省、福州市委和民革等;
民革中央领导人王昆仑、朱学范、贾亦斌,农工党中央领导人季方,省、市负责人和吴仲禧同志的生前友好任仲夷、刘田夫、林若、梁灵光、李坚真、谢非、吴南生、王宁、王德、尹林平、区梦觉、罗天、梁威林、李建安、寇庆延、陈越平、杨康华、郑群、萧隽英、罗西欧、方少逸、何宝松等;
港澳知名人士庄世平、李子诵、陈复礼、袁耀鸿、黄祖芬、王衡、邓典初、曾敏之等。
省委书记谢非主持追悼会,省政协主席梁威林致悼词。
悼词说,吴仲禧同志早在青年时期,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他在1911年投身福建学生军,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团、师参谋长、代师长等职,屡立战功。1937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利用国民党高级将官的特殊身份,进行地下工作,积极开展抗日统战活动,掩护过许多同志和进步人士。解放战争期间,他维续留在国民党国防部从事地下工作,不畏艰险,深入虎穴,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并配合淮海决战渡江南下,追歼残敌,作出贡献。1946年积极参加李济深、李章达、蔡廷锴等知名人士组织成立民革前身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工作,作出成绩。
解放后,吴仲禧同志历任广东省人民法院代院长,省司法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省民革副主委。10年动乱中,他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衷心相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进一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继续作出应有的努力,
悼词说,吴仲禧同志几十年来从一个爱国军人、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勤奋学习,工作积极,勇于坚持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关心群众,生活艰苦朴素,遵守纪律,不谋私利,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省、市负责同志和吴仲禧同志生前友好谢非、吴南生、王宁、尹林平、杨应彬、寇庆延、罗天、梁威林、梁广、罗明、杨立、王越、黄康、曾天节、郭翘然、陈伊林、左洪涛、李洁之、何宝松等参加了追悼会。
参加追悼会的有省直各部门的负责同志、机关干部和吴仲禧同志的亲属共五百余人。
是的,很多人都在怀念他。
即便时隔多年之后,仍有很多人在怀念他。
田丰描述吴仲禧的一生,他“从辛亥革命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敢走来,主要是因为他始终胸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孜孜不倦地探求革命真理,从不因个人的权位而影响进退。他谨记孙中山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的教诲,一生淡泊名利,为信仰、理想而又不畏艰险”。[11]
杨应彬言:“他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鼓舞后人奋勇前进。”[12]
刘人寿言:“仲禧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是‘回首平生无憾事’的一生!”[13]
1995年6月,萧克撰文《纪念吴仲禧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4]:
吴仲禧同志是中国大革命时期北伐军一位有名的将领。二期北伐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的代理师长,我曾在拨归他指挥的二十四师七十一团的连队工作,是上下级指挥关系。记得在武汉誓师北上大会上,他在检阅台慷慨激昂,动员全体官兵要革命到底,彻底打垮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实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临颍大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果断地率领部队从敌军主阵地东北迂回奉军主力炮兵阵地,断敌退路,该师共产党员蒋先云团长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将士们前赴后继,终于突破了敌人的主阵地,取得了临颍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祝捷会上,吴师长神态凝重,举杯激励大家为国争光,洒酒奠祭阵亡将士,献身革命的爱国精神溢于言表,场面感人至深。
遗憾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直到70年代末的半个世纪里,我一直未再获得这位爱国将领的音讯。
1982年我到广东,听说广东省政协有一位副主席名吴仲禧,我忙打听他是否就是大革命时期的吴师长。恰好广东省省长刘田夫同志是他的老战友,刘证实了这一点,并告诉我:吴仲禧在1937年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隐蔽在国民党军队的上层做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曾从国民党国防部、“剿匪”总部等要害部门为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我知道后十分高兴,即日专程到吴仲禧家里拜访。我们回忆起北伐战争共同的戎马生活,历历在目。他谈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几经艰难曲折才加入共产党的历程,既有感慨,也有欣慰。
在吴仲禧同志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中,我想特别值得记述的大概是这样两件事:一是他从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爱国将领,终于成长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二是他作为党在敌方工作的一颗“冷棋子”,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果然发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我和吴仲禧同志在广州相见不久,他就在1983年与世长辞了。1995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他的战友和有关组织决定出一本纪念专辑,我为这位战场上的故人的纪念专辑写几句话,既为怀故,也启迪后人。
是的,吴仲禧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从未远离。
2022年4月5日,又一个“清明”。
这天,吴氏子女和所有孩子们一样,格外怀念自己的父母。吴仲禧已离开他们39年,他们对父亲的纪念源于内心深深的感怀,他们无法忘记——即便再过去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他们和我们以及他们和我们的后代,都无法忘记那些曾为民族、国家命运而浴血奋战过的志士仁人,没有他们,何来一代一代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未来,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等中华儿女,必将上下而求索,沿着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足迹,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攀援!
【注释】
[1]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编:《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7页。
[2]陈景文:《高风亮节启后人——怀念吴仲禧同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1页。
[3]李松林:《蒋经国的晚年岁月》,团结出版社,2019年,第56页。
[4]吴仲禧:《回忆吴石烈士》,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82页、第74页。
[5]《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北京: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22年,第69页。
[6]雍桂良主编:《中国爱国诗词大词典》,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074—1075页。
[7]新华社北京十月二日电:《京、津、沪、穗、汉各界人士热烈拥护叶剑英委员长谈话》,新华社新闻稿,1981年,第6C期。
[8]吴群继、吴群策、吴群任、吴群力:《隐蔽战线上忠诚的共产党员——忆父亲吴仲禧》,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父辈的足迹》,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66页。
[9]王静澜:《安息吧,亲爱的仲禧》,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42页。
[10]吴群策访谈。
[11]田丰:《前言:记一位从辛亥革命走来的共产党人吴仲禧》,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8页。
[12]杨应彬:《一代风流启后昆》,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7页。
[13]刘人寿:《光辉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14]萧克:《代序:纪念吴仲禧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