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贺胜桥之役

7.贺胜桥之役

1926年8月29日至8月30日,战火在距离汀泗桥40余公里的贺胜桥燃起。

贺胜桥之名始于南宋末年,此桥地处东南五省通衢的咽喉地带,自古乃军事战略要地,革命军若要进攻武昌,汀泗桥是第一道屏障,贺胜桥是第二道屏障。

吴佩孚没想到会轻易失去汀泗桥,他心急火燎、气急败坏,但又对贺胜桥抱有绝对的信心。想当年,他以两湖巡阅使身份指挥北军反攻、大败“援鄂自治军”总司令赵恒惕,就是倚仗汀泗桥、贺胜桥。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尔攻我夺,战争频仍,然湘粤之兵始终无法越过这两道要隘而入据武汉。故吴佩孚坚信这贺胜桥北伐军是无论如何也破不了的。为鼓舞士气,他孤注一掷,亲自坐专列到一线督战,嘴里骂骂咧咧:“王八里个三孙子,我他娘还真不信能在贺胜桥翻船!”

此时正值夏季,贺胜桥周围丘陵起伏,草木茂盛;远处,河汊交错,水势湍急。粤汉南北往来靠此铁路桥相通,但桥左右陆地面积十分狭窄,不易通过。

吴佩孚因前面输得窝囊,为死守贺胜桥,以保武汉而扭转败局,他一声令下,官兵紧急调集,6万余人在贺胜桥南面构筑了纵深长达5公里的3道防线,还下了血本,拿出看家的东西——铁甲车几十辆,大炮60多门,重机枪200余挺,子弹足量供应,就是为确保防御体系万无一失。他发狠“限你们三日夺回汀泗桥”,又口出狂言“想我吴子玉昔日以汀泗桥一战而定鄂,今我要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摆出誓与北伐军一决生死的军阀做派。

吴佩孚总结了汀泗桥失败的教训,认为是被北伐军抄了后路而导致,故而在贺胜桥防御上,除3道防线,还在桥附近的各个山头构筑工事、安排火力点,如北伐军贸然进入,便半空爆炒毛栗子——北伐军进热锅,被吴佩孚部炒。

于北伐军而言,贺胜桥一战难于汀泗桥一役,一则,吴佩孚兵力远超北伐军数倍,武器装备更不待言,又大多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二则,吴佩孚赌徒心态凸显,输红了眼,杀气腾腾。

但吴仲禧认为,自古以来,凡战争之胜负未必完全取决于兵力之多寡,无数战争实践已印证这一点。而战争之性质,人心之向背,士气之高低,亦是胜负的关键,此已在汀泗桥之役“显山露水”——北伐军师出有名,打军阀、救民于水火,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故而才有无数工农群众相帮,有深厚的人民基础,这是吴佩孚所不具备的。

贺胜桥战役由军参谋长邓演达统一指挥,第四军以独立团和第十二师为攻桥主力,第十师为预备队,并调第八军何键、夏斗寅部自嘉鱼渡江绕攻汉口、汉阳,以抚“吴军之背”——既让吴佩孚失去后援,也让他有后院失火之惶恐。

30日凌晨总攻开始,革命战士用缴获的大炮猛烈轰炸,炮弹所到之处燃起熊熊火海,升腾浓浓硝烟。

叶挺独立团的勇士们若蛟龙出水、如猛虎下山,突入敌阵,直打得敌军丢盔弃甲、鬼哭狼嚎,敌军精心构筑的杨林塘至王本立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第二道防线在贺胜桥南面桃林铺至孟家山一带。此山不高,却是石头山,敌军借助有利地形固守,火力十分迅猛。叶挺率全团勇士知难而进、冒死开战,应了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营长符克振身先士卒突入敌阵,虽胸部中弹仍无所畏惧,其他将士鱼跃而入直杀得敌人一排排倒下。第二道防线被一举摧毁。

此时,吴佩孚还未得到战报,他在干什么呢?有一部儿童故事书这样写道:

且说贺胜桥头凉亭里的诗文酒会,正在热闹地进行。吴佩孚是前清的秀才,喜欢舞文弄墨,又有满脑子的封建迷信思想,他在贺胜桥头举行诗文酒会,一来是为了学淝水之战的谢安石,在八公山上,一边下棋,一边指挥作战,“谈笑静胡沙”的儒将风度,二来是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好兆头,在贺胜桥头举行诗文酒会,含有祝贺胜利的意思。

大帅今天穿着戎装,全身披挂,十分威武,当他从那豪华富丽的铁甲专列走下来到桥头凉亭里时,恭候多时的幕僚们,有的垂手肃立,有的拱手抱拳相迎。他大踏步走到酒席首位坐下后,军乐队奏起了《满江红》乐曲,他拈须微笑,举起酒杯,朗声笑道:

今日贺胜桥决战,必将载入史册,诸君醉卧沙场,吟诗作赋,也是千古罕见的风流轶事,因此,不可没有好诗。请诸君先干了这一杯,再将好诗慢慢吟出。干!

大家也都肃立举杯:干!

一个平素最惯于拍马屁的幕僚抢先说:大帅今日威仪,较之公瑾当年雄姿英发,更胜一筹,学生有诗一首为赞——说着,他清了清嗓子,提高了声音:

大帅南征胆气豪,

十万大军贺胜桥,

连天金鼓山河动,

耀眼旌旗红日高,

投鞭断流水流西,

百越鼠辈何处逃!

贺胜一战定天下,

痛饮黄龙解战袍。

……

酒会正热闹的时候,忽见漫山遍野的溃兵向桥头阵地压了过来。

故事自然是虚构的,当不得真。吴佩孚失了汀泗桥,哪里还有这等闲情逸致?他正端坐车头密切关注战局变化,竖起耳朵听着枪炮声的动静和方向。

于北伐军来说,这第三道防线才是最难啃的骨头,它设在贺胜桥至烟斗山余花坪一带,又靠近贺胜桥桥头,是吴佩孚防守的重中之重。

第四、第七军将士全力向贺胜桥敌军正面发起冲锋,其势锐不可挡。吴佩孚顿觉不妙,如何枪炮声越来越近?他的车头架着两挺机枪,车身后排有几百人的大刀队,是在警告将士只有奋勇冲杀的份儿,胆敢后退一步,要么被机枪扫要么被大刀劈,只有死路一条。

时候不大,溃退之兵涌来,吴佩孚命令,不论旅长团长,一律杀无赦,有10余名军官被他悬首于桥头电线杆示众。

吴佩孚的滥杀暴行不但未能挽回颓势,反而引起将士慌乱,甚为滑稽的一幕出现了:将士边往回跑边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吴佩孚副官一人,打伤卫兵二人。

吴佩孚恼羞成怒:“一群憨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成想,北伐军刚攻入桥头,又被打退,吴佩孚远远看到,一时得意:“哈哈,乘胜追击!”他没搞清楚,那是北伐军面对强悍之敌玩的战术——佯装打不过,引诱敌军放马过来,再狠狠杀回马枪!

果不其然,当敌军像鸭子似的拥挤到桥面时,北伐军轻重火器齐齐发射,成群的敌人纷纷中弹,想跑的也没地方跑,互相推挤落入河中被河水淹死。

北伐军愈战愈勇,张发奎、邓演达、叶挺、吴仲禧等指挥官现场指挥为壮士助威,一时间,北伐军士气倍增,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桥来。

兵败如山倒。吴佩孚见大势不妙,惊魂落魄,坐着专列朝武汉方向仓皇逃命,诸多将士也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残酷凄惨的一幕发生——“败兵攀援欲上,卫士呵禁弗能止,急挥刀砍其臂,人纷纷随臂堕,宛转呼号,惨不忍闻”。[53]此情此景,比曹孟德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的首领,不败没有天理!

31日晨,北伐军对贺胜桥溃败之敌展开全面追击,因独立团和第十二师伤亡过重,暂留附近修整,第十师沿铁路向前追击。吴仲禧率领全团士兵一路狂追,他手持步枪浴身于硝烟,时有顽抗之敌躲在暗处打冷枪,吴仲禧任流弹横飞仍健步向前,消灭了部分敌军。但他亦知穷寇莫追之古训,见好就收,最后,一部分敌军渡江,一部分窜进武昌城。至此,贺胜桥战役结束。

贺胜桥一战,北伐军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致敌死伤3005人,俘军官200人、士兵3000多人。北伐军死伤800余人。[54]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贺胜桥之役是决定南北两方命运的关键,加之汀泗桥之役的失败,吴佩孚“一战定天下”的痴心妄想成了泡影。

吴仲禧回头看去,贺胜桥一带左傍长江、右依湖沼群山,本极利于防御,但北洋部队何以连一日相持都不到即全面败退?他认为革命军士气高昂、北洋部队人心涣散是原因之一,自古至今正义之师必胜;更重要的是人民倾向革命,人心势不可遏,对取得胜利给予了有力的支助。

贺胜桥之役,中共武昌县地下党组织率领山坡、保福祠、贺胜桥等地区党员和农民军在贺胜桥以北袭击敌人,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虽不是主力,但骚扰、牵制了敌人不少兵力。

汀泗桥、贺胜桥两役,由于叶挺和独立团表现甚为勇猛,自此,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以后,《蒋介石年谱初稿》记载:“十时,第四军攻克贺胜桥……阵地坚壮,北军云集,吴佩孚亲出督战,卒至节次退败。”[55]

是啊,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在几个月时间里雷霆出击、以少胜多、勇者无敌,很快击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几十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