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识叶挺
1924年10月,吴仲禧调入粤军第一师徐景堂部邓演达团余汉谋营担任上尉连长。邓演达因对军队建设十分重视,便广泛搜罗人才,包括吴仲禧在内,余汉谋、黄明、邓明汉、陈诚、史文桂、黄延桢、庄孟雄、蒋必、吴子泰、黄涛、张百川、张应良、李明等数十人,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罗致而成为部队新鲜血液和骨干。
1925年9月,戴戟担任陈铭枢任师长的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调吴仲禧担任团附。这是一支即将北伐的部队,出发前,部队在西江讲武堂进行整训。
1925年10月底,叶挺随第四军军部参加东征之后抵达肇庆,投入紧张的部队筹建工作。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成立,叶挺任团长。部队归国民政府管辖,实际上由共产党直接掌握。11月底,叶挺随第四军军部南征邓本殷,“所向无敌,颇著战功”。
1926年1月初,叶挺返回肇庆。部队番号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仍归张发奎指挥,但有较大自主权。他带领部队一方面积极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一方面大力支援当地工农运动,协助组织群众团体,打击反动地主民团的破坏活动。
正是在这段时期,吴仲禧与叶挺相识。
其实,叶挺和吴仲禧是师兄弟。吴仲禧从“武昌军校”毕业时,叶挺刚入学校,两人是“前后脚”。吴仲禧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时,叶挺也刚进入学校,又是“前后脚”。师兄弟见面分外亲切。叶挺给吴仲禧的印象与众不同,他刚从苏联东方大学毕业归来,“精神面貌极其振奋,身材魁梧而又着装整洁,谈吐豪爽且声音洪亮,是一派新式革命军人的风范”[30]。
吴仲禧看到叶挺每天穿着整洁的军装、打着绑腿,大刀阔斧地训练部队,由于团参谋长和第一、二营的营长以及其他一些骨干都是叶挺亲自挑选的,自己又严格军风纪、作出表率,独立团的训练工作很快就走上了轨道,叶挺本人在团内团外开始拥有了很高的威望。
由于军队中同学多,关系融洽,紧张的训练之余,大家晚上会相约出去聚聚。讲武堂在城西景星坊,出门不远,有一家南门河酒家,经营地方菜肴。大家轮流请客。那时物价低廉,四五元够几个人饱餐一顿。
几人中,团级干部有吴仲禧、叶挺、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后升任副师长)朱晖日,营级干部有缪培南(后升任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黄琪翔(后任第一师一旅二团团长),都是今日或明日军中之星。大家把酒言欢,不亦乐乎。
叶挺从国外回来,见多识广,成为话题的中心。
吴仲禧端起酒杯,给叶挺敬酒:“喝了这杯酒,还请希夷兄多聊聊在苏联学习的收获,让我们开开眼界。”
叶挺一饮而尽后直率而又认真地说:“东方大学里学员成分也很复杂,彼此交往都很谨慎,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并不多。”
叶挺又说:“我倒是亲眼看到,苏联人民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精神意气风发,同时,他们艰苦创业,这使我看到了希望。”
吴仲禧说:“人民只有摆脱剥削和压迫,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过上好日子。”
叶挺不住地点头:“奋飞兄所言极是,各位学长、兄弟,现在我们要同仇敌忾,先打倒军阀,再驱逐帝国主义,这是我们军人神圣的职责!”
大家群情激昂,由衷地认同叶挺、吴仲禧的观点,只有中国和平了,才能腾出精力搞建设,改变贫穷与落后的面貌,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能吃肉、能喝酒。
吴仲禧起身说道:“古语道,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我相信中国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干一杯,为未来而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革命军人的豪情如岭南米酒的清香扶摇而上,在空气中弥漫。
吴仲禧并不知1924年叶挺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消息,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他仔细回味刚才叶挺所言,似与中共四大宣言的精神完全一致。
1925年3月11日,一个令天下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孙中山先生病情极度恶化,弥留之际,他关于国事最后的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31]
“百粤旌旗惊后死,九州缟素哭先生”。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出,举国哀悼。
吴仲禧浓黑的眉头攒簇成两个疙瘩,真想找个无人处放声大哭一场。他想起当年护卫孙中山先生的情形,不禁泪流满面,内心痛苦难以言状,精神受到的沉重打击难以形容。
他默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1923年11月25日,国民党改组宣言发表后,孙中山先生为《国民党周刊》创刊的亲笔题词。此后他多次题写,表明他领导国民党继续革命的决心与信心。
暮色如水,暗夜如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吴仲禧心里呼喊,苍天恁狠,虽苍天恁狠,但何须哽咽,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又出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又出一个豪杰,只须坚定地沿着孙先生的方向走。
在肇庆期间,吴仲禧还参加了叶挺的婚礼。婚礼在独立团团部所在地肇庆督署内举行,十分简朴。出席人员有双方的亲友,独立团连以上军官及肇庆工会、农会、商会和学生会等群众团体代表共约七八十人。酒宴按每人约一元的标准置办,费用从叶挺薪俸中扣除。
李章达作为介绍人出席。周恩来是主婚人。此时,周恩来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还是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有人这样描述当时婚礼的场景:
婚礼正要进行,蒋介石带领陈诚走进大厅。
“希夷,恕我来迟。”
蒋介石转过脸来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怎么不给我透个风?”
周恩来说:“我知道您的公务太忙,怕走不开啊!”
蒋介石笑笑说:“再忙,希夷的喜酒我还是要饮的!”他环视热闹简朴的大厅:“这里很热闹,很好,总指挥是周恩来吧?请开始吧!”
“大家都热闹一下,就是没有料到你会大驾光临。你来总要表示一下,说两句吧!”周恩来对蒋介石说。
“既然来了,就讲几句。”蒋介石在大家掌声中开始讲话,“我首先祝贺叶挺和李秀文新婚快乐。其次我要讲,北伐马上就要开始,独立团不但要参战,还要打先锋。”[32]
1926年5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命令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遣队,先行出师北伐。
在1925年,吴仲禧曾随军开往广西讨伐军阀沈鸿英。他哪里知道自己前脚刚走,夫人王静澜就从福建带着孩子们后脚赶到,王静澜没想到部队“人去楼空”,却没有任何抱怨,又带着孩子们回到福建。
但吴仲禧行军至贺县(今贺州)时,因病不得不回肇庆就医,为不影响工作,还辞去相关职务——即王静澜和孩子们前脚刚走,吴仲禧后脚又赶到,又一次“失之交臂”。
回忆往事,98岁的吴群敢老人沉默许久,一字一字地对我说:“我们和母亲感情很深,她是一个明大义、暖人心的人。”[33]
5月初,吴仲禧病愈,经戴戟介绍到粤军暂编第八旅——徐汉臣旅“任中校主任参谋”[34],部队驻扎新兴县。而一场平息叛乱的战斗正等着他。
叛乱的罪魁祸首为杨希闵、刘震寰。二人原系滇、桂地方军阀,曾以拥护革命为名,会同许崇智的粤军将叛军陈炯明赶出广州,此后便赖在广州城内不走。城头变幻大王旗,杨希闵、刘震寰凭借手中的武装有恃无恐,部队军纪极坏,扰民肆无忌惮,官兵俨然强盗一般,此外,还“强行支配广东财政”[35],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叛乱之起因,据国民政府军委会档案载,是“杨希闵、刘震寰等,以东征告成,我党军及粤军,势益雄厚。杨、刘等北结段氏,西联唐继尧,谋据广州,以推翻革命政府”。[36]
5月6日,杨希闵潜赴香港,密会段祺瑞的代表和唐继尧等,共商推翻广州政府之策。5月12日,唐继尧利用副元帅(1923年,孙中山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推举唐为副元帅,唐拒不接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唐即通电就副元帅职)名义,任命刘震寰为“广西军务督办兼广西省省长”,并认可了北洋政府委任杨希闵为“广东军务督办兼广东省省长”。杨希闵则自任“滇桂联军总司令”。
连日来,蒋介石、廖仲恺、许崇智等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保卫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决议,并推举蒋介石为行动总指挥,决定分军四路平叛。粤军第一师也接到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命令,徐汉臣旅奉命出击。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帮助下,广州罢工、罢市,以此钳制叛逆军队的运输及给养。
杨希闵、刘震寰集中兵力,冀图在广州东北郊及龙眼洞一带负隅顽抗。
此次战斗,徐汉臣旅疾行140余公里由新兴至广州。吴仲禧第一次上前线面对真刀真枪的敌人,但他毫无惧怕之心,而是沉着冷静,给指挥官出谋划策。
至11日午时,龙眼洞方面部队开始攻击叛军,很快占领地盘,取得初步胜利。翌日晨,在炮火纷飞中,一位亲历者记述,“在我们炮击石牌车站时,击毙滇军杨希闵第一师师长赵成梁”[37]。赵成梁是滇军的主要干将,是一张“王牌”,他的阵亡使得军心大乱,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士兵向石井一带仓皇逃窜。新街的刘震寰部亦遭联军重创,退至石井。
徐汉臣旅正在此等着他们,他们原定的任务是“守石井堵击”,见敌军仓皇逃窜、士气萎靡,吴仲禧建议“改守为攻”,主动出击。全旅将士鱼跃而出,喊杀声冲上云霄,敌兵见天降奇兵,更为慌乱,如无头的苍蝇乱成一锅粥。吴仲禧手持步枪,身先士卒冲在前面,遇抵抗者,吴仲禧果断拉动枪栓、扣动扳机,敌人一命呜呼。徐汉臣旅大获全胜,俘虏无数,“缴枪数千支”[38]。
战场之上,攻防之间,形势瞬息万变,吴仲禧临阵建议使局势变“被动”为“主动”,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正是有了这样的战绩,徐旅“准备编师”[39],后徐汉臣升任师长。
此役,张发奎团也在龙眼洞附近的瘦狗岭与滇军接仗,蒋光鼐团在观音山与残敌激战……
这一仗从开始到结束整整打了一星期,虽杨希闵、刘震寰等皆乘机遁逃香港,但如报纸载:“数万逆军,三年虎踞,雄视一切,至是一扫而荡除之矣。”
杨、刘叛乱的平定,让大元帅府剜掉了心腹大患,革命政权得到一定巩固。
7月1日,国民党改组大元帅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随后,国民政府师法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模式,将所属各军统一改称为国民革命军,8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国民革命军各军编成令:以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建国粤军第三军即福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新桂系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各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和政治部(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由共产党人担任)。
1926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将首都由广州迁到武汉。此后,便进入武汉国民政府时期。
当日,胜利之时,本该举杯畅饮,孰料吴仲禧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他请了假,踏上回闽的遥遥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