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筑国防工事

1.修筑国防工事

1936年初,吴仲禧听说张发奎从国外回来,正想主动和他联系时,得到消息,蒋介石给张发奎的职务是闽浙赣皖四省边区总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剿共”。

吴仲禧遂打消念头,心说,蒋光头“剿共”剿了这么多年,剿得自己毛都快没了,还他娘的剿!

吴仲禧又很纳闷,以他对张发奎这几年言行的了解,现在他是断断不会应这个差事的。

那究竟为何?

1933年冬,张发奎以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的名义赴欧美各地考察军事。3年里,他游历欧洲,了解了各国的军事情况,并仔细攻读政治经济学,以谋求救国救民之道。因其名声显赫,故每到一地均受到华侨热烈欢迎,让他大有众星捧月之感。在英国伦敦,他还接受了天津《大公报》记者采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祖国在今日,已危如累卵……吾人处兹非常时期,惟有各备其力,迎头猛干,以救危殆……苟有人愿牺牲一切,力捍外侮,余愿为一走卒,以从其后……吾人之目的,厥在团结以救国……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1]

张发奎的言辞得到海内外同胞一致赞扬。

吴仲禧看到报道后,也为张发奎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是的,当下的中国太需要这样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军人。

回国后,张发奎去南京面见蒋介石。

蒋介石假惺惺地问:“向华,回来之后有何打算?”

张发奎坦率地说:“今后中国出路,惟有抗战之一途。”

蒋介石接过话题:“日后抗战,必让你充先锋。”

未及张发奎跟话,蒋介石话锋一转:“但现在正是‘剿共’关键时期,派你到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任总指挥一职如何?”

张发奎脸色低沉,一言不发。

蒋介石见状,也不再言,叫他回去思考一下再行答复。

张发奎如何能接受这个差事呢?欧洲之行历历在目,《大公报》的报道犹在眼前,如果他走马上任,岂不是告诉天下人他张发奎跑到国外放了一通响屁?

但身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即便张发奎曾百战沙场、骁勇无比,有“铁军”将领之荣耀;即便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雄才大略,但如果蒋介石不给他提供机会,他还不就是广东始兴县隘子镇一个普普通通的汉族客家人?

陈诚倒爱才、惜才,劝道:“向华兄,如此执拗怕是不行,你总要先找个地方蛰伏下来才好图谋大计。”

张发奎无奈,遂于1936年春走马上任。

这一年,日寇连续在成都、汉口、上海等地制造祸端,以期挑起战火,同时,在我国长江及沿海各埠派遣舰队游弋示威,不断挑战中国人民的底线。

但蒋介石仍以“攘外必先安内”之思想对解放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和镇压。

毛泽东出于民族大义,多次给国民党将领写信。

致高桂滋[2]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谁谓秦无人而曰甘受亡国奴之辱乎?”[3]

给朱绍良书信一封:“十年酣战,随处与先生相遇……然鹬蚌相持,渔人伺于其侧,为鹬蚌者不亦危乎?……两党两军之间,无胶固不解之冤,有同舟共济之责。抛嫌释怨,以对付共同之敌,天下后世颂先生为民族英雄……夫‘剿匪’非特无期徒刑也,且是一种死刑。非曰红军宣告先生们之死刑也,日本帝国主义实宣告之;非特宣告国人之某一部分于死刑,实欲举全民族而宣告之,呜呼危矣!”[4]

致杨虎城[5]言:“目前日本进攻绥远,陕甘受其威胁。覆巢之下,将无完卵。”[6]

致傅作义言[7]:“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8]

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致蒋介石:“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9]

蒋介石非但听不进去,还气急败坏、火冒三丈,嘴里“娘希匹”个不停。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共感召和民族大义之下,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策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他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吴仲禧从报纸上看到“西安事变”爆发,兴奋得在房间里连连打转——

“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你想想,九一八事变以后的这些年,蒋光头在干什么?剿共!共产党在干什么?抗日!如果蒋光头早一天同意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蒋光头何来今日之窘境?”

以往,王静澜不太参与丈夫关于政治的话题,但见他如此高兴,便说:“国共合作,抵御外侮,如此,你便不用再寄人篱下,可以出去大干一场了。”

吴仲禧一拍巴掌:“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大敌当前,国民党不能再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该彻底捐弃前嫌,重归于好了!”

局势确因“西安事变”而发生逆转。

国共再次合作。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冀察、河南、徐海、山西、绥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战区。

陈诚不失时机地保举张发奎去杭州主持国防工事建设。

蒋介石也知强按牛头不喝水的道理,便勉强同意了。

1937年春,张发奎改任苏浙边区绥靖主任,负责修建苏嘉杭沿海国防工事。

见吴仲禧前来投奔,张发奎十分高兴——“奋飞兄,好些年不见,别来无恙!”

吴仲禧笑道:“将军牺牲一切,力捍外侮,余愿为将军一走卒,从将军之后。”吴仲禧是借用张发奎昔日之语以表心志。

张发奎听后愈发喜悦:“奋飞兄来得正好,我这里正是用人之际,不过,请先委屈一下,暂在参谋处任作战科长,待人事调整后再委以重任。”

吴仲禧言:“只要能抗日,奋飞不计较职位之高低。”

“好,爽快!”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作战科长职位的确不高,但吴仲禧一心想到抗日前线,总算遂了心愿;另外,说不定还能与上海的季方、王绍鏊取得联系,一举两得!

国防工事是指抵抗步兵各种枪弹、机关枪、重兵器(如重炮、野炮、山炮、小炮等)及飞机炸弹的掩体,均用钢筋水泥或铁轨枕木构筑,包括指挥所、掩蔽部、观察哨等,是未雨绸缪抵抗日寇侵略的重要工程和钢铁长城。

张发奎对吴仲禧说:“国防工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关乎将士性命和战争胜负,奋飞兄务必亲自督促,不可有丝毫懈怠!”

吴仲禧深感责任异常重大。一上任,他就按照张发奎制订的缜密计划前往嘉兴、杭州、松江一带督查。

他对内弟王昌明(时任国防军事工程处工程员)说:“你督造嘉兴与金华之间的抗日国防炮台工程,责任重大,切记切记!”

国防工事构筑工作全面展开后,全国各处进度都很快,竣工之规模较大的工事有淞沪、吴福、锡澄、乍平嘉、乍澉甬、宁镇、鲁南、豫北、豫南、沧保德石、娘子关亘雁门关内长城等,此外,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要塞区也建筑完毕。整道工事以南京为中心而渐次延展。虽因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日绌诸多原因,国防建设受到很大限制,但亦增强了中国军队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

只是,如此庞大的工程,难免出现局部问题,淞沪、锡澄、苏福等阵地,由于承包给一个姓黄的商人修造,其偷工减料而造成工事极不坚固,到“七七事变”后开战时,300多个机关枪阵地能用的不到三分之一,且壕沟中都是水,士兵泡在水里作战,很多士兵两脚麻痹不能行动。此等昧着良心发国难财者,一经查实,脑袋壳自会搬家。

由于张发奎、吴仲禧等亲力亲为、严格督查,苏嘉国防工事质量很好,被誉为“中国的兴登堡防线”。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1917年德军在西线建立的防线。当时德军统帅为兴登堡,故有此名。

张发奎听到赞誉,非常高兴,专门请吴仲禧等部下吃了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