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汀泗桥之役

6.汀泗桥之役

接下来的大会战主战场以汀泗桥为中心、延伸周遭方圆百里。

汀泗桥位于汀泗镇;汀泗镇在湖北咸宁西南,是鄂南第一门户,粤汉路上天险。此镇地势特别,多为湖泊、沼泽,且远处三面环水,又因近日长江溃堤而致河水暴涨,各湖泊亦“水涨船高”,无法泅渡。

汀泗桥北山陵起伏,敌人占据山头,以居高临下之势虎视眈眈地盯着南面地势平坦的开阔之地,山上机枪射程有效覆盖汀泗桥至开阔之地的大片面积。

汀泗铁路横贯南北,但路基两侧没留什么空间,十分狭窄,故无法借以利用。

吴佩孚之所以底气十足,革命军步步紧逼快杀到跟前还不担忧,便倚仗有这一道雄关天堑。

汀泗桥始建于1247年(南宋淳祐七年),是湖北省最古老的石拱桥,一场大战将打破汀泗河600多年的安静与祥和。

1926年8月23日,蒋介石与唐生智、李宗仁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4路攻打:以第四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和叶挺独立团由崇阳、通山进攻汀泗桥;以李宗仁第七军取蒲圻会攻汀泗桥;以第八军一部协助第七军进攻汀泗桥;第八军何键、刘兴两师渡江下嘉鱼,抄汀泗桥后路。蒋介石则率王伯龄第一师为预备队指挥战斗。各路分头向汀泗桥方面前进。

26日凌晨4时,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发出作战命令[47]

1.第十二师于上午6时起程(独立团及三十五团从中和铺起程,第三十六团从石坑渡起程),从西南方及北方侧面进攻汀泗桥。

2.第三十团为先锋队,于6时半取道土岩岭、易家港、三家路向赤岗亭前进。

3.第二十六团于8时半取道土岩岭、易家港、三家路、骆家湾等与第三十团右翼向汀泗桥进攻。

4.第二十八团及炮兵营为后备队随二十九团之后三里前进。

军令如山!戴戟、吴仲禧作战前动员,戴戟振臂一呼:“前期我三十团没派上大用场,仗都让兄弟部队打了,功劳也让他们抢了,今次作为先锋队,我们要以急行军的速度到达赤岗附近,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

不多时,士兵荷枪实弹、整装待发。此时,夜色尚未褪去,吴仲禧看到,革命军人因连日长途奔袭,又无暇补觉,一脸沧桑,但精神状态极佳,个个眼珠子贼亮,像冒着一束束光芒。

三十团将士借助夜幕掩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进悄然抵达赤岗附近。此处距离汀泗桥仅有1000多米距离,是到了敌人眼皮子底下。戴戟登上小坡,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之后,又让吴仲禧确认,吴仲禧观察后提醒,前面那块小高地,如果我们不占便没有地利优势,一旦占领会被高山阵地布防的敌人发现。

这的确是个棘手问题。

此时,曙光初现,警觉的敌军发现赤岗地方情况不对,瞬间,机枪手“突突突”扫射,戴戟躲避不及,左腿中弹,一时血流如注,十分危险。

卫生员为戴戟紧急包扎后,血一时止住,但无法再指挥作战,戴戟下令:“由吴仲禧代理团长,指挥战斗!”

“是!”吴仲禧火线接令。

三十团开始反击。

正面进攻主要由黄琪翔第三十六团进行。吴仲禧后来忆述,张发奎一方面考虑独立团每次均当先锋征战疲劳,另一方面也想让他的嫡系黄琪翔有立功表现机会。

但黄琪翔部遇到敌人顽强抵抗,敌方凭借地利之便、坚固之工事及优良之武器进行猛烈火力封锁,气焰嚣张,吴仲禧言:“激战竟日,未能突破”[48]

晚间军情又变,据报有数万之众的增援之敌正星夜兼程赶来,战机稍有贻误,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之险境。张发奎立即将军情上报副军长陈可钰,陈可钰下令:兵贵神速,夜晚再次发动进攻!

强攻会导致更大的伤亡,节骨眼上,当地农民向叶挺提供了智取方案。这位农民叫汪远福,在北伐军进入湖北前,受聂洪钧(1905—1966,湖北省咸宁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影响,加入正在聂家港一带开展农民运动的农会组织。他告诉叶挺,有一条小路,可迂回到敌人中央高地。叶挺遂向陈铭枢建议夜袭,这和黄琪翔的意见不谋而合,遂得到指挥部同意。

27日凌晨2时,月明星稀之夜。酣战后的双方都刀枪入库、偃旗息鼓,以养精蓄锐翌日再战。可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叶挺独立团以农民为向导,长途跋涉、衔枚疾走,越过东面高山、穿过崎岖山道绕到古塘角,此位置正在守敌后方。敌人没想到背后天降奇兵,被突然发起的猛攻打得晕头转向。听到枪声,其他各路部队迅速展开猛烈进攻。

但当三十六团打至汀泗桥东南方高山附近时又遭遇敌人顽强抵抗,正奋力还击之时,吴仲禧带领三十团赶到,命令:“向左侧布阵,最大程度吸引敌人火力,给三十六团兄弟创造进攻机会!”

汀泗桥终于被北伐军占领。但敌军岂能善罢甘休,又拼命组织反攻,桥又被夺了回去,还以更炽烈之火力交叉封锁——真是异常壮烈的一幕,北伐将士一排排倒在血泊中,又一排排上来,前仆后继、死不旋踵。汀泗桥在双方的争夺中“三来三去”,两军都杀红了眼,一时间,弹雨弥天、积尸如山。

与此同时,第十师突破敌人阵地,攻克汀泗桥东侧高地玛瑙岭,占据了地形优势,可以火力压制增援之敌。第十师各团及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和独立团协同包围敌人左翼,激战两小时,到天刚破晓之时,汀泗桥东南一带高地全部被北伐军占领,至此敌人兵力完全处于下风。黄琪翔后来忆述,我军登上山头后,发现无数死伤在战壕里的敌军,大部负有白刃战的刺刀伤,足见战斗激烈程度。

总攻时机到,张发奎传令发信号弹,“歘歘歘”,3颗信号弹映照着我军将士勇毅的面庞,顿时,全线同时进击,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叶挺率领独立团冲过铁桥将敌包围、缴械。

到此时,我军取得毙敌千余人、俘军官百余人的重大胜利成果。

陈可钰下令三十六团、三十团负责守桥,防止敌人反扑,其余部队马不停蹄、一鼓作气拿下咸宁县城。

站在桥上,吴仲禧看到,铁道两旁树上悬着敌军人头;淹死在水中的敌军尸体让人不堪逼视,“这就是吴佩孚军督战队的‘战绩’”。[49]

张发奎后来回忆这次战役:“敌人占着优势,他们的火力又很厉害,故个人不容易前进,所以必须严密地团结我们的力量而等待友军到来与我们联合作战。等二十八及二十九两团来到后,与我们联合,向右侧布阵,虽然敌人计划要攻击我们的左侧,但是他们失败了,给本团打败了。”[50]

吴仲禧认为,汀泗桥之战是北伐战争中击溃军阀吴佩乎主力的一场大会战,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逸我劳,敌高我下,胜之委实不易。

8月28日,蒋介石特电嘉陈可钰、陈铭枢、张发奎等攻克汀泗桥[51]

汀泗桥、咸宁一带,探送第四军陈副军长、陈师长、张师长,并转各团长均鉴:汀泗桥夙称天险,乃我军一鼓而击堕之,负嵎逆军,歼灭殆尽,非兄等筹策攸宜,将士忠勇效命,畴克臻此,嘉慰逾恒。戴团长陷阵负伤,殊深系念。除派员驰赴汀泗桥慰问外,所有在事出力人员,着先传令嘉奖,并希将此役伤亡官兵详查汇报,以凭赏恤。蒋中正。俭。

汀泗桥之战伤亡数目单

汀泗桥之战所获俘虏单

上两表看出,吴仲禧所在第十师付出不小代价,死伤官兵196人;但战绩显赫,俘敌官兵1796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

在战斗中,吴仲禧亲临火线指挥作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革命意志愈发坚定。

吴仲禧格外推崇叶挺的英勇表现:“这一仗,更可清楚地看到叶挺独立团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他的部队不仅到处有群众帮助担架、供给粮草以及渡河船只等,而且随时有群众提供敌情、地形等情报,所以往往能够在很困难的环境中取得胜利。这是其他部队都很羡慕而又难以企及的。”[52]

接下来几日,北伐军愈战愈勇,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克长沙,克平江,克岳阳,吴佩孚军伤亡惨重,湖南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