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农历壬寅虎年春的一天,笔者终于给本书敲上最后一个“句号”。
侧身流溪河畔,无限遐思;凭望天高云淡,百感交集。却不觉有丝毫轻松惬意之感,反而,细想这近一年于朝朝暮暮中的笔耕不辍,感觉有太多的遗憾涌上心头。
遂,将书稿搁置一段时间后重又“打开”,重新梳理,拾遗补漏,的确发现很多问题,于是汗颜,更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
之前,笔者并不知吴仲禧,对他的了解一片空白。当逐渐“走近”他,愈来愈多了解之后,那些散落于史海之中的珍贵细节拨云见雾般出现在面前,便想,全面客观准确地再现吴仲禧追随孙中山革命,北伐南征,抵抗日寇侵略,加入中国共产党,隐匿于国民党反动派阵营,追逐民主理想和光明,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人生历史,既是笔者无限的光荣,也是无限的责任。
笔者虽非历史专业出身,却喜欢“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亦有几乎反映同一时代乃至与吴仲禧有“时空交集”的《李章达评传》问世,这对于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于吴仲禧来说,虽然历史的真相基本明了,大部分的事实都有定论,可因种种的原因,包括他生前一直的低调,他的人生、他的成长、他的革命的“蛛丝马迹”,仍然有许许多多不连贯和值得细致探究和深刻挖掘的必要。
只是,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而非“李章达”那样的评传,因此,对吴仲禧的写作,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必然要进行文学的表现,我所有的遗憾皆因才疏学浅、笔力不济而可能未还原真实的吴仲禧。这是主观的原因。客观地说,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写作匆忙,有的文献缺乏,一些当事人难以找寻,也可能造成对主人公性格刻画和命运把握的流于表面。作为文学写作者,只能勉强安慰自己,于史海之中拾贝,于大浪之中淘沙,在努力的良知唤醒之下完成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还原,本身也是一件复杂的事。
中华民国的历史只有短暂的38年。吴仲禧的人生,横亘其上,一脚踩于清末,一脚踏上新中国,跨度较大。而他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是惊涛骇浪的政局瓦裂,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行动,是从旧到新、从黑暗到曙光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矢志不渝。在那样的时代洪流中成长起来的人物,其性格养成和命运走向,便不可能是简单的,直线的,“程序化”的,必然是复杂的、动态的、矛盾的、深刻的。故而,在文学和史学的“夹缝”之中,笔者力求“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地让逝去的历史活过来,让枯燥的记录灵动起来,让“百战归来”的吴仲禧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
是的,吴仲禧的时代,太多人陷于“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的尴尬与窘迫之中,他本人也常“囊中羞涩,家中无担石”,很多人,不要说坚持革命,坚持活下去都殊为不易,而吴仲禧一路走来,走出了一道风景,由不得你要称赞:
虽风波忒劣,
凡英雄豪杰,
无需哽咽,
男儿一点血,
心头凌云志,
怒涛千顷,
一生壮志未抛却,
天涯马蹄,
长江万里,
只为城头鼓声。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吴仲禧后人的鼎力支持,他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对初稿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得益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的无私帮助;得益于很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这都是笔者写作过程中的动力和指引。
谢谢大家。
许锋
2023年3月29日终校于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清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