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祈战死
正当吴仲禧、吴石艰苦训练之时,1912年1月1日晚10时,革命胜利的曙光逶迤而至。南京前两江总督府(原太平天国天王府)内张灯结彩,军乐悠扬,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在此举行。在万众瞩目和雷鸣般的掌声中,那位从照片上看起来温厚、典雅、绅士般的孙中山先生走向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35]
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言:
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36]
那一刻,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
接着,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确定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权在中国建立。
一个世纪多之后,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37]
是的,孙中山先生无愧于这些称号。
孙中山先生曾于《告世界书》中说:“中国革命运动目前的状况,恰似一座干燥树木的丛林,只需星星之火,就能腾起熊熊烈焰。”[38]而福建学生北伐军一颗颗喷薄而出的心,即将融入熊熊燃烧的烈焰。
学生北伐军踏上征程的日期,有多种不同说法,或曰于“十月二十二日”[39],或曰于“1911年12月12日”[40],或曰于“(1912年)1月17日上午8时”[41]等。第一种说法,应是农历,换算成公历,则为“12月12日”。吴仲禧言,“福建学生军于十一月下旬由福州开拔”[42],这一时间,与吴石传记中所记录的开拔时间吻合,当为1912年1月1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再过两天,便进入农历的腊月。
这支队伍的人数亦说法不一,吴仲禧言,“约有二百余人(开始有三百人)”;另外,也有“300余人”[43]、“450余人(一说370余人)”[44]等诸多说法。总之,是一支数百人的年轻队伍。
出发前,学生军已全副武装,“每人发枪一支,军服一套”[45]。枪便是那支步枪。军服有军帽、军装、军鞋。军帽上,印有带“汉”字的帽徽;军装为青色,棉质;军鞋为帆布鞋。还发给布质符号一枚,上印“福建北伐学生军”及各自姓名,佩戴于胸前。
1912年1月15日,福州各界在点教场举行劳军大会,现场向学生军代表赠送一面白布大旗,上书醒目“祈战死”大字。还有鞭炮百余万发,“征东饼”数万块,干粮袋数百个。另有“百子炮(鞭炮)十余箱、全猪、全羊、‘广兴隆’面包、饼干和罐头水果等数十大杠”。[46]
置身其中,吴仲禧感受到社会各界支持革命的热情如火,让冬日的寒冷顿消。现场人潮汹涌,人声鼎沸。他不知父母在不在其中,心想,他们除了担忧也应该为他而感到骄傲。
1月16日,吴仲禧领到由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颁发的学生军护照。
他轻声念道:
“为发给事,照得闽省光复,全赖同胞协力,厥告成功。惟北京、汉阳两处尚未肃清,应即选举各会员驰往北伐。凡我各省同盟支会联军,务须互相保护,而免隔膜,合行给照。为此照仰该代表即便收领,奋志进行,须至护照者。右仰北伐代表本会会员 收执。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会长彭寿松为。限功成日缴销。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 日。”[47]
在护照留白处,他用力地签上“吴仲禧”,又签上日期。然后,又读了一遍。读到“吴仲禧”时,他加重了语气,那一刻,觉得无比的光荣,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呐喊:“驰往北伐,奋志前行,功成之日……”激动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淌。
一夜无眠。
1月17日晨8时,于春寒料峭之中,一缕曙光初现。学生军先于东岳庙内广场集结,闻讯的学生家属纷纷前来送行。队伍出发时,人群夹道相送,鞭炮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宛如弥漫的硝烟。吴仲禧和吴石走在队伍最后。由于连日雨水,路上残留的泥泞溅了他们半腿。他们由东门入城直奔都督府。都督府鸣炮奏乐,都督孙道仁等致辞慰勉。见学生军中有20余名女生,孙道仁劝她们,北方此时正冰天雪地,大家可另图报国,不必参加北伐。女生们挥舞着“祈战死”小旗,振臂高呼:“愿战死沙场,决不向冰天雪地低头。”[48]吴仲禧心中赞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孙道仁无奈,宣布原女子北伐炸弹队改为红十字会女子看护队后,全体队伍整装由都督府出发。
一路,学生军高唱《祈战死歌》[49]:
我省宝刀真利器,快活沙场死。短衣匹马出榕垣,喇叭铜鼓声。祈战死,临大敌,战袍滴滴胡儿血。生平自愿,为国牺牲,头颅一掷轻。
阿娘牵衣向儿语,我也羡慕你。贤妻慰勉劝夫行,慷慨送前程。搴敌旗,斩敌将,战死沙场好模范。模范如何?蔚为国魂,毋忘祖国恩。
阳春三月桃花艳,埋骨在沙场。公园铜像雄伟装,尽是青年们。强国是,侪国殇,留得姓名字字香。军不凯旋,归返何颜,偷生有几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要轰烈。炎黄华胄沦胡儿,不知几何时。不成功,即成仁,锦绣河山既重光。前仆后继,再接再厉,巩固胜利果。
吴仲禧亮着嗓子放声歌唱——“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要轰烈……”他的心怦怦地跳,似要跃出胸腔,白皙的面庞如深秋的枫叶一样红,目光熠熠生辉。
队伍至茶亭街时,吴仲禧终于被家人“逮住”了。
“仲禧,回去!”
“仲禧,你跟我回去!”
后来,吴仲禧忆述,那一刻,“几乎被我姑姑拉回去,后被队长喝令阻止”[50]。另有说法,当时,他母亲和姐姐正守候在路旁,当她们在队伍末尾发现矮小的、扛着长枪、穿着略显宽大的军装的吴仲禧时,硬要冲进队伍把他拖回家,“但终被他挣脱随队出发”[51]。
亲人对吴仲禧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时南北两军还在武汉对峙中,学生军出师北伐,命运叵测。
但彼情彼景吴仲禧一生也不曾忘记——有儿女临别之愁,有易水悲歌之凄,有众志成城之壮,有同仇敌忾之气。
风萧萧兮,壮士一去兮,何日归来兮,哀哀父母兮……吴仲禧心中有泪,足下生风,大丈夫忠孝不能两全——
“爹!娘!兄弟姊妹!道一声珍重,容我百战归来,再报大恩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