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论持久战》
广州沦陷不久,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第三、第九两个战区师长以上百余人参加,周恩来、叶剑英也应邀参加。军事会议一连开了4天,宣布以防御为主的第一期抗战结束,着手调整战区,制定出第二期抗战方针。会议根据敌我战线情况,设八个正面战场战区和两个敌后战区,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广东、广西两地作战。
随后,张发奎带直属部队乘火车南行到韶关赴任,吴仲禧也随之到达韶关。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和省委机关及八路军驻粤办事处也到达此地。
当时两广地区尚算一片“净土”,日军在占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部分城镇后,攻势告一段落。
张发奎在曲江宣誓就职后,即发表进步的《告粤人书》,强调“团结、整军、惩贪、民运、进步”之思想。
1939年1月,吴仲禧担任了第四战区军务处长。
一日,张发奎找吴仲禧。
“奋飞兄,你每个星期到游击训练班上讲一二个钟头的课如何?”
吴仲禧问:“主要讲什么内容?”
1939年,吴仲禧在韶关留影
张发奎说:“你是军校出身,讲什么都有用。”
吴仲禧利用这个机会,大胆地讲起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
吴仲禧告诉大家,《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吴仲禧说,《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仗,不清楚敌人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情况,是不可能打胜仗的。毛泽东对于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比如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十分缺乏,这样的情况下,它就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
吴仲禧斩钉截铁地说:“这就叫作不义之战。”
毛泽东也客观地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吴仲禧说,我们是抵抗侵略,是受害者,是弱势者,当然,我们的反抗,也是正义之师对抗不义之战。
吴仲禧问大家:“我们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战士们纷纷抢着回答:“比小日本大多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对!”
吴仲禧降低了声调:“还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存在。”
“按照毛泽东的论断,中国会亡吗?”
“不会亡!”
“最后胜利属于谁?”
“中国!”
“中国能够速胜吗?”
“不能速胜!”
“所以,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我们就要做好持久的思想准备和战略准备。”
一个士兵嘀咕:“就是拖也要把小日本拖死!”
吴仲禧借题发挥,打了个比喻,就算日本是一头大象,我们是一群蚂蚁,但是大象如果极度兴奋,耗尽了体力,却又孤立无援,没吃没喝,终究会怎么样呢?筋疲力尽地倒下。且不说,我们还不是蚂蚁,我们是一群山蜂!对于来犯之敌,我们不怕牺牲,群起而螫之!就像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的兵民,就是一只只山蜂,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会陷敌于汪洋大海。
进步军官听了吴仲禧的课十分高兴。
但吴仲禧也感觉到,一些人自此开始注意他。但他不在乎,因为周恩来同志在珞珈山将官训练班讲过这个问题,他是现学现卖,现在又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怕他个啥!
7月初,噩耗从家乡传来,母亲因病去世。吴仲禧回乡奔丧之后,郁郁寡欢了很长一段时间。为缓解心情,之后他与王静澜、大儿子上了一趟武夷山。
在群山乱云掩映的武夷山,吴仲禧品尝了小红袍茶叶。一僧人指着一个岩洞顶说,洞外有两棵茶树,吸日月天地之精华,人难以爬上去,只好训练大小两只猴子,各穿红色背心,攀采茶叶装入背心口袋返回。蒋鼎文[1]闻讯后每逢采茶季节就派兵包收全部茶叶孝敬蒋委员长,总共不到一斤。
吴仲禧心说,也许只有如此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人才能入蒋介石法眼。
离开武夷山,在一个小山坡,吴仲禧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对天鸣枪。王静澜责怪他扰民,他没有作声。
在南平到洋口的船上,吴仲禧看见有几个中学生模样的青年,主动上前问他们会不会唱《在太行山上》,大家都摇摇头说不会。
吴仲禧说:“我来教你们。”
吴仲禧站立船头,笨拙地打起手势,他沙哑的歌喉突然喷薄出雄厚沉稳的男中音:
红日照遍了东方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他一句,青年们一句。
激情澎湃的歌声在苍穹之下久久回荡,惊了江里的鱼,山里的鸟,天空的鹰,两岸的人们也停下手中的活计驻足静静地听——
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夕阳将吴仲禧健硕的身影勾勒出一道剪影,他金色少将领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一曲唱罢,吴仲禧、王静澜、吴群敢和所有的青年们都泪眼蒙眬。
是啊,此时的吴仲禧,游山、拔枪、教唱,无一不是在发泄郁闷,并情不自禁地表达对理想的渴求。
1939年12月,吴仲禧调任韶关警备司令。时日寇进攻粤北,逼近韶关,日军广州基地又离韶关很近,20分钟即到,故经常前来轰炸,而我方没有战机、高射炮,日机更加来去自如。
吴仲禧会同林伟筹师守备韶关,每天忙于巡视前沿阵地,安排疏散群众,确保地方治安稳定。另外,吴仲禧因地制宜,号召农村民众建设新式瓦房——由竹子编织,搅拌泥浆围墙,下铺地板,上盖瓦片。盖一间这样的房子,花钱不多,三五天即可完工,即便被震塌也不太容易伤人。
时王静澜和孩子们也在韶关。据吴群策回忆,那时他已经八九岁了,记得很多事。他们当时住在韶关浈江一岸风采楼旁边一条小巷里比较简陋的三层楼房上,旁边是一片空地。爸爸带头在住处修建了一个两三米深的防空壕,上斜盖密密的绿竹,万一敌机炮弹落在上面可以“滑”走,且不容易引起燃烧。
每当防空警报拉响,王静澜就带着几个孩子躲进防空洞里。吴惠卿已十八九岁,一次敌机又来轰炸,几个弟弟先躲进洞里,大姐吴惠卿说,我们不能死在一起,你们两个(指吴群敢、吴群策)跑到东河坝去躲飞机,那边远一些,也比较开阔,敌机一般不炸那里。
从防空洞到东河坝要过一道浮桥。浮桥没有围栏,走上去晃晃悠悠,哥俩好不容易跑过浮桥,敌机已扔下炸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之后,很多地方火光冲天。
吴仲禧指挥防空回来,不见吴群敢和吴群策,焦急地问去了哪里?
王静澜说,去东河坝躲炸弹去了。
1940年,吴仲禧(左二)与韶关守备部队将领在前线视察
吴仲禧很生气,说了一句胡闹,正要去找,哥俩回来了。原来,由于路远,回来的路上一些房屋又被炸毁,他们要爬过废墟,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
吴仲禧警告几个孩子,以后听到警报,老老实实藏在防空洞里。
吴惠卿出了个“馊主意”,见爸爸生气,吓得吐了吐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