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护卫孙中山

4.护卫孙中山

学生军经南大街,过万寿桥,抵达海关埕码头。之后,登上洋驳船和甲板船,再由捷胜差轮拖带开往马江。

国旗、军旗和“祈战死”大旗都插在捷胜差轮杆顶,旌旗猎猎,气势勇武。沿江成百上千“麻雀船”户闻讯驶来,准备了锣鼓鞭炮,以欢送威武之青年将兵,一时间,河岸鼓乐齐鸣,烟雾缭绕,蔚为大观。

下午3时,学生军到达马尾港,登上“万象”号商轮,轮上员工以鸣炮相迎接。

马尾,距福州约二十公里,是闽江入海口。闽江在上游河段分流之后在马尾附近重新汇合的江段是马江。鼓山苍苍,闽水泱泱,此处江面宽广,水位高,江滚滚声;四面环山,山莽莽青,各类船只可畅通无阻地航行。

江中有山,名罗星山;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谓罗星塔。

吴仲禧倚靠船舷眺望高达一百八十尺的罗星塔,心潮起伏。历史老师讲过,1884年8月23日午时,马江海战爆发,仅半个小时,福建船政水师舰船9艘沉没,2艘重创搁浅,真是“敌燃一炮,我沉一船”,我方船舰很快被敌人全部击沉。是役,中方阵亡官兵有姓名记载者796人,伤数百人。历时7天的马江海战是中国建立近代水师以来的首次战役,船政水师损失了在港的所有船舰,造船厂受到严重破坏,马尾至闽江口的海防设施多被摧毁,清政府遭到惨重失败。

罗星塔是国际上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外国船来福州都在罗星塔下抛锚,外国水手把罗星塔称为中国塔;即使没到过福州的海员,也知道这座古老的宝塔。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便可寄达。可它偏偏见证了这场战争的炮火与硝烟,见证了法国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见证了中国人所遭受的欺侮与耻辱。

吴仲禧禁不住吟诵清人杨庆琛的《罗星塔》[52]

石马江头风势狂,浮图屹立浪中央。

全闽形胜争津要,百里山川接混茫。

珠斗夜辉星纬密,银涛秋捧塔灯凉。

榜人来往图经熟,细话当年柳七娘。

1855年绘制的布面油画上的罗星塔,油画标注为“福州锚地和罗星塔,闽江”(来源:Vallejo画廊,原为Edwin Chase船长及家族藏品)[53]

吴石则吟诵了另一首,是清人郭柏苍的《泊罗星塔》[54]

群棹别村烟,风帆次第悬。

雾消山压水,灯远树连天。

烽火防关外,形骸老酒边。

萧萧江上客,无语慰残年。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马江,吴仲禧再熟悉不过,他生于斯长于斯,日日夜夜闻着它的呼吸,听着它的心跳;喝过它的水,吃过它的鱼。此时,潮水已然退去,涛声舒缓,如一首绵长的催眠之曲。此情此景在吴石眼里,是“夜幕下,马江的水波中,星光在闪烁,月亮在闪烁。一阵风吹来,水波荡漾,不知哪是星光,哪是月光”[55],吴仲禧则禁不住脱口而出:

塔之巅,上下游,西方列强经行处,一片焦土。峰峦夜幕,江水踌躇,战战战,壮志男儿戎马路!

“好一个‘战战战,壮志男儿戎马路’,奋飞,江水为证,苍穹为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刻,这是我们心底里发出的共同的呐喊!”

两人勾肩搭背,紧紧地靠在一起。

若干年后,吴仲禧还写过这样一首词:

大盗不知羞,诡辩咻咻,

西方帝国结同丘。

越海怒潮今又起,

敌忾同仇。

他是不是又回想起当年的这一幕有感而发?大约是的。

一路北上,经两三天海上航行,20日夜,“万象”号商轮到达上海黄浦江,泊于江心。

大上海,吴仲禧是完全陌生的。他站在轮船甲板上望着远处灯火璀璨的上海滩和近处黑黢黢的江水,若有所思。他哪里会想到,若干年后,他和儿子吴群敢正是在这座城市与革命者在黑暗中摸索、潜行,并肩作战。此时此刻,他只感觉中国是如此的大,短短两三天时间,由南到北,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21日早,雾霭沉沉。“万象”号商轮徐徐靠近黄浦江码头。学生军早已收拾停当准备下船。商轮停稳,学生军有序下船。沪军都督陈其美亲率幕僚在码头迎接,一时间,彩旗飘扬,鼓乐喧天,还有大批糖果、饼干等慰问犒赏学生军。

抵沪之日期,吴仲禧在忆述中言为农历“十二月初三”,正是1月21日。

学生军的到来引起人们关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叫张治中的,本来在扬州巡警教练所当警察,但他觉得始终留在扬州站岗不是办法,就到了上海。看到一群一群的学生,歆慕不已,非常兴奋,觉得如果能够参加这一行列是极光荣的,“经过一定的程序,我进入这学生军了,达到了我的热烈的希望”[56]

此后的记载,则略有不同。

据部分亲历者忆述,“上海日晖桥织呢工厂”“沪西日晖织呢厂”是福建北伐学生军的临时驻所。吴仲禧则言,“抵沪后,福建同乡会数十人列队执旗欢迎,并已安排好住在高昌庙”[57]

何以又住进庙里?自然不是。“高昌庙”一词两指,既为庙名,又为地名。清代《嘉庆上海县志》记载:“高昌庙向在南门外,黄浦滨,俗称老庙。”[58]

1909年高昌庙所在保图

清末,在江南制造局落户此地之前,高昌庙镇已具城市雏形。之后,工厂、邮局、火车站、电车、码头、学堂……让高昌庙镇乡村气息逐渐褪去,同时,随着一家家店肆开张,高昌庙更为热闹起来,银号、酒店、酱园、茶楼、布庄、洋服店、照相馆、理发店、日用百货店等琳琅满目,俨然成为消费的天堂。

而“上海日晖桥织呢工厂”“沪西日晖织呢厂”应为“日晖织呢厂”。这是上海最早的毛纺织厂,也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家毛纺厂。1909年正式开工,“开工后产品销路困难,1910年停歇”[59],1919年复工。

“日晖织呢厂”正在高昌庙城区之内。由于处于停业阶段,正好容纳数百名学生军入驻。

除了来时的走过路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与吴仲禧没有关系。他没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更无逛街的空闲。

吴仲禧言:“翌日就开始军事训练。”[60]

因保定军校入伍生十余人到沪加入学生军,学生军重新进行编制,成立一个营,下分四连。营长为吴挺,曾为保定军校入伍生分任连长、教练长。吴仲禧亦言,“队伍的负责人多数是保定军校学员”。

训练进行了两个星期。

时值上海冬日。

上海的冬天,鹅毛般的大雪不多,但有,吴石后来回忆:“南北气候迥异,余乍离乡土,与冰雪周旋,觉寒不可耐,甚以为苦,然志不稍衰,寝久亦习惯矣。”[61]

这样的气候,吴仲禧也未曾经历。初始好奇,雪花飘飘,漫天飞舞,落到头上,须发皆白。于雪中操练,更有“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之雄壮。但沪上之雪又夹杂冷雨,北风其凉,雨雪其霏,阴湿的棉帽、棉衣罩在头上裹在身上冰冰凉凉,让人禁不住打寒颤。吴仲禧却无丝毫退却与惧怕之心,而是咬紧牙关,经受煎熬,在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训练中磨砺坚强的意志。

好消息传来。吴仲禧言,“形势迅速发展,清廷政府已呈土崩瓦解之势”。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结束。

两星期后,学生军接到黄兴通知,在沪福建、浙江两省学生军即日开赴南京。

学生军抵南京后住在旧江宁府衙内,被编为南京陆军入伍生队,沈靖为团长,直接受黄兴的指挥。吴仲禧、吴石两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均编入第二营,在“一个连队”[62],又可以在一起训练、战斗。张治中则“被编在第一营”[63]

吴仲禧了解到,沈靖曾参与指挥光复南京的军事行动,战后任都督府参谋处参谋、步兵团团长等职。吴仲禧也没有想到,1914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时,沈靖会成为他的老师。

入伍生队年轻气盛,上操上课斗志昂扬。每次操练归来途中,都挺着胸脯,雄赳赳,气昂昂,高唱梁启超作的军歌《从军乐》:

从军乐,告国民:世界上,国并立,竞生存。献身护国谁无份?好男儿,莫退让,发愿做军人。

从军乐,乐凯旋。华灯张,彩胜结,国旗悬。国门十里欢迎宴。天自长,地自久,中国万斯年。

何等的慷慨雄壮!

吴仲禧、吴石、张治中这些青年,思想都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打仗,就是北伐,打死了是光荣的;如果不死,希望可以进陆军学校,将来当一名正式军人。现在做了入伍生,摆在前头是一重一重新的希望了!”[64]

学生军除了训练,还做一些“维持治安的工作(如在城隍庙烧香的妇人被人抢劫,学生军闻讯即出来保护)”[65]。但更重要的是“拱卫于临时大总统之侧”[66]

对于这一次任务,有多位当年的学生军言,是为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担任步哨戒备。只是,按照他们抵达南京的时间推算,这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估计是将孙中山“宣誓就职”和“南京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典礼”及“躬谒明孝陵”等混为一谈。也不奇怪,时学生军大都属于少年,虽身在其中,又如置身事外,加之当时人数众多,事情复杂,不可能对“程序”了如指掌、判断清楚。

1912年2月15日这天,孙中山先生有两场活动。

上午,孙中山先生亲率中华民国各部官长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南京明孝陵行祭告典礼。学生军承担警卫任务。

为孙中山担任警卫,吴仲禧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特别是一想到能亲眼见到孙中山先生,心里更觉无比光荣,但又感到肩负的责任极其重大。

学生军到达明孝陵后,迅速疏散群众,进行拉网式清场。之后各自有序站立,持枪警戒。吴仲禧一遍遍仔细检查枪支弹药,一遍遍整理军容军貌,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纰漏。他目视前方,警觉地捕捉着来自四面八方任何异常的身影和声响。

当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开进明孝陵时,吴仲禧看到了被人群簇拥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那一刻他觉得孙中山先生是那么伟岸,那么高大,那么风度翩翩,他的一颗心几乎要飞跃出去,甚至想上前大呼一声“孙中山先生!”只是,此时此刻,他是一名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的职责是保卫孙中山先生,来不得半点马虎。

很快,他断断续续地听到从风中传来的孙中山先生稳健激越的声音:

“……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67]

“……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郁郁金陵,龙蟠虎踞,宅是旧都,海宇无吪。有旆肃肃,有旅振振,我民来斯,言告厥成。乔木高城,后先有辉,长仰先型,以式来昆。伏维尚飨。”[68]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谒明孝陵留影

吴仲禧热血沸腾,激情豪迈。那一刻,他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就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应当位卑未敢忘忧国。吴石也觉得,当一名北伐学生军是多么光荣和骄傲,心里默念:大丈夫生当如此。

一时间,吴仲禧的神思竟有些恍惚,他突然想起父亲给他讲过的“精忠报国”的故事……稍一走神,马上提醒自己,保卫孙中山先生重要,不能有丝毫大意。

当日还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了庆贺南北统一典礼,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也发表了演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公慰庭为民国之友,盖于民国成立事业,功绩极大。今日参议院选举总统,若袁公当选,余深信必能巩固民国。至临时政府地点,仍设南京。余于解任后,亦仍愿尽力于新政府也。[69]

此次典礼,学生军也在南京总统府参加了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