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产党员共事
但蒋介石岂会任人摆布、善罢甘休?其实,早在1926年10月22日,他就电张静江、谭延闿:“武昌既克局势大变,本党应速谋发展。中意中央党部于(与)政府机关仍留广州;而执行委员会移至武昌为便。否则政府留粤,而中央党部移鄂,亦可使党务发展也。”[65]但是,他的脸变得比老天爷还快,忽而“武汉”,忽而“南昌”,总之,想搞独裁那一套,即,往哪里迁都都没问题,如果不能一手遮天,那就另立门户。
另立门户前,蒋介石发出秘令,“已克复各省一致实行清党”——1927年4月12日,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疯狂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至15日,上海300多工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酿成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前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萧楚女、熊雄等先后英勇牺牲。
4月17日,蒋介石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以及部分监察委员等人在南京正式组建“南京国民政府”,胡汉民任政府主席。自此,南京(简称“宁”)国民政府与武汉(简称“汉”)国民政府正式分裂,史称“宁汉分裂”。一时,国内政局迅速逆转,全国形成了北京张作霖、南京蒋介石和武汉汪精卫三个政权相对峙的局面。
武汉政府则处于新旧军阀的包围之中,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吴仲禧言,“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和分裂活动,使武汉革命政府和南京的蒋介石右派集团发生对峙”,武汉的北伐军也由此“发生分化”[66]。
第四军军长张发奎和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两人原来就各具野心,不能团结,这时张发奎想利用和汪精卫的关系壮大自己的势力,有朝一日班师南下,夺取广东的地盘。陈铭枢则想投靠蒋介石,准备参加南京政权。结果在宁汉即将分裂之日,陈铭枢首先逃向南京,不久,他辖下的师长戴戟、杨其昌也离开武汉,杨其昌属下的三个团长也走了两个,第十一军只剩下蔡廷锴的第十师。故而,张发奎又兼任了第十一军军长,叶挺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能与自己敬重的老同学共事,吴仲禧心里十分高兴,他暗暗盘算怎样在叶挺和自己的努力下,把二十四师这支北伐的老部队整顿得更加富有战斗力。
很快,叶挺来二十四师报到。
吴仲禧高兴地说:“希夷,这回好了,我要向你多学习!”
叶挺紧握吴仲禧的手:“奋飞,有你的支持,二十四师一定会成为虎狼之师!”
半个多月间,吴仲禧向叶挺交接了原师长戴戟的工作,他感觉与叶挺又互相增进了友谊和了解。
此间,第十一军成立政治部,吴仲禧和叶挺代表第二十四师前去祝贺,吴仲禧还赋诗一首:
帝国主义,流毒世界,
侵略弱小,民族之害。
五军崛起,解除障碍,
铁中铮铮,风闻中外。
主义光辉,政治是赖,
军队党化,以诚以爱。
努力工作,勿荒勿怠,
大部成立,范模当代。[67]
可好戏还没开始,吴仲禧被调任第二十六师副师长(师长杨其昌随陈铭枢、戴戟等走了)并代理师长。吴仲禧自感对二十六师不熟悉,任务比较艰巨,便抓住机会向叶挺请教。
吴仲禧诚恳地说:“请希夷兄推荐一些可靠的骨干,以充实二十六师的干部队伍。”
叶挺对吴仲禧没有跟随陈铭枢、戴戟一走了之进行肯定,说:“奋飞兄只管大胆地接受任命走马上任,我听说有一位年轻的骨干会派到你那里去,担任第七十七团团长,叫蒋先云。”
吴仲禧已知道叶挺是“著名的共产党员”,心想他说的人一定没错,另外,一听“蒋先云”这个名字,吴仲禧更是欣喜,蒋先云是共产党员,他虽未见过,但早闻其大名,他是国共两党都看好的风云人物,一位能文能武、才华横溢的书生,更是工人运动中十分活跃的精明强干的青年人。
见吴仲禧对蒋先云非常感兴趣,叶挺索性请吴仲禧坐下来,吩咐卫兵去沏一壶茶。不大会儿,茶端了上来,叶挺给吴仲禧倒了一杯,说:“这是你们福建武夷山的茶,好久没喝了吧,快尝尝。”
吴仲禧闻了闻,是地道的铁观音,茶香氤氲中,吴仲禧不由想起老家的母亲。看吴仲禧发愣,叶挺笑道:“等仗打完了,老兄得回家看看哇。”
吴仲禧烟瘾不小,叶挺烟瘾更大。吴仲禧听说叶挺一天只用3根火柴,早中晚各用一根,烟点着后就一支一支地续上抽。见叶挺搓手掌,吴仲禧知道他想烟了,随手从兜里掏出两包“三五”放到桌上:“我们缴获的战利品,老弟也品尝一下胜利的果实!”
“哈哈哈,知我者奋飞也。”叶挺爽朗的笑声惊得屋檐下的燕子扑哧扑哧地飞走了。
随着叶挺的介绍,吴仲禧对蒋先云的了解更加深入。蒋先云是黄埔第一期优秀毕业生,在军校时曾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孙文主义学会相对抗,在黄埔生中很有威望。蒋介石想拉拢他,派他在北伐军总部当随从秘书,欲通过他控制黄埔同学会,但他不为蒋所利用,跑到武汉来了。他在武汉由刘少奇同志介绍当工人纠察总队长,但他自己一直想直接从事军事工作,最近,他对工人运动中某些做法不太满意,觉得限制太多,束手束脚,便辞去工人纠察总队队长职务,随军北伐。
叶挺说:“蒋先云积极、热情,又谦虚好学,相信你们会处得很好。”
另外,叶挺还告诉吴仲禧,从第二十四师划归第二十六师指挥的第七十一团也有好些能干的人,但具体是哪些人,叶挺没有明说。直到解放后,吴仲禧才知道该团团长刘明夏以及与蒋先云同来的余洒度也是共产党员。余洒度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部警卫团中校团附兼第一营营长、代理团长。那时还有一个人,在第七十一团三连任政治指导员,他就是萧克。若干年后,萧克去广州公干,专程去吴仲禧家中看望,当时的情景被吴群策记录下来,萧克谈到,“二期北伐时,叶挺留在武汉任卫戍司令,身边只留两个团,将七十一团拨归二十六师指挥继续北上讨伐奉军,由于拨归二十六师不久,师长(指吴仲禧)可能不一定认得我们在基层的每一个军官,可是我们对吴师长的印象却是十分深刻的。当时正值宁汉分家,基层官兵不很清楚上层发生的事,思想有些迷茫。吴师长在武汉北伐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慷慨激昂地动员全师官兵继续北上将革命进行到底。给我们很大的鼓舞。”[68]
时隔多年之后,吴仲禧回想往事:“有了叶挺的这些鼓励和介绍,我到第二十六师的信心就大大增强了。也正是由于这些共产党人的骨干作用,使二十六师在二期北伐中打胜了几个硬仗。”
其实,在这次深入的交流中,叶挺向吴仲禧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吴仲禧的思想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很快,吴仲禧和蒋先云见面了。蒋先云真是年轻,才二十六七岁,身材虽不高大,但气质不凡,称得上气宇轩昂。说话十分响亮清脆,不带一点湖南土音。
青年才俊往往容易恃才自傲,但蒋先云对吴仲禧非常客气,先鞠了一个躬,这代表他们都是读书人,再端正地行了一个军礼,是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吴仲禧忙还了军礼,握住蒋先云的手使劲摇了摇说:“欢迎蒋团长!”
蒋先云开诚布公:“吴师长,我到武汉已经三个多月,在武昌体育场开的几次会上,我见过您,料不到今天会到二十六师来共事北伐大业。我对军事没有什么经验,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工人运动,和蒋介石唱对台戏,我没有好好读书,现在感到搞武装斗争十分重要,希望吴师长多加指教。”
吴仲禧内心感叹,真是一个态度诚恳、谦虚好学的青年!
蒋先云是1921年冬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培育和发展的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4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颇为蒋介石看重。听说蒋介石曾称,如果革命成功后他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蒋先云被调任政治部秘书。周恩来赞扬他是军校的高材生,是个将才。在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张太雷、聂荣臻、李富春等人的指导下,蒋先云逐渐成长为我党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领之一。
武汉国民政府为打破僵局,决定对东、南、西三面采取守势,对北面的奉系军阀采取讨伐。
1927年4月19日,第四军、第十一军在武昌南湖广场举行誓师仪式。事毕,吴仲禧率二十六师仍回徐家棚集结整顿,待命出发。
4月下旬,国民革命军从武汉出师,陆续开往河南前线。
1927年初,吴仲禧在武汉与家人及友人合影,后排左二为吴仲禧,二排右一为夫人王静澜;一排右一为大女儿吴惠卿,右二为大儿子吴群敢
此时叶挺担任卫戍司令,负责保卫武汉。
此前,吴仲禧的家属也搬来武汉居住,吴仲禧抽时间回家,看望夫人和孩子,并和大家一起照了张相。
行军途中,吴仲禧敏感地察觉到,蒋先云在对他做思想工作。
有一天晚上,蒋先云问吴仲禧:“你看过陈独秀和汪精卫的联合宣言吗?”
吴仲禧如实回答说没有。
蒋先云说:“汪精卫是个政客,不一定靠得住,你可能以为他还是左派,其实不是;陈独秀完全相信他迁就他,并且处处限制工农群众运动,我们党内很多人不赞成,我也有意见。”
见吴仲禧听得认真,蒋先云继续说道:“共产党是真诚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只有依靠工农群众,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打倒一切军阀,才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蒋先云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对吴仲禧启发、帮助很大。虽然当时吴仲禧对于共产党人很尊敬和佩服,但“认识也很肤浅”[69],可是,他在思考了好几天之后觉得还是应该抓住机会表达一下心愿。
几天后,在从驻马店出发行军的一次宿营中,找了个单独相处的机会,吴仲禧向蒋先云提出:“像我这样旧军人出身的人,如果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可能呢?”
蒋先云很爽直地对吴仲禧说:“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党组织的门是经常开着的。”接着又说:“等这个仗打完的时候,我们再好好地讨论这个问题。”
蒋先云的回答让吴仲禧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于沉闷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了一缕朝阳正冲破云雾照到他困惑已久的心田。
大战在即,吴仲禧来不及多想。
在蒋先云的领导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第七十七团的整顿和训练取得显著的成效,官兵士气大不同往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带动了整个二十六师的提升,这一点,吴仲禧明显感觉出来了,就连张发奎以及他所属的嫡系将领也颇感意外。
5月中旬,逍遥镇之役时,张发奎原本没打算用二十六师,可是正面第十二师的队伍在对敌人进行了两昼夜的猛攻后战况仍没有进展,形势变得十分危急,无奈,张发奎急调二十六师增援。但这时二十六师还在张明寨一带,距前线有40公里行程。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夜幕降临,七十七团接到吴仲禧传达的命令后即以急行军的速度连夜赶进。吴仲禧言,“由于这支部队年纪较轻,身体素质好,平常在先云同志带领下,官兵一致,斗志旺盛,加上行李辎重少,骡马输送能力强,又善夜行军、走山路,所以在次日黎明前即赶到大路李,迫近前线”。张发奎一见喜出望外,连连称赞。
《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敌人见我增援部队开到,便无心恋战,一时间全线溃退,兵败如山倒。
吴仲禧言:“这次二十六师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我师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大大地改变了张发奎对我师的看法,张在我面前也特别表扬了蒋先云的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