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渡河架桥指挥官

5.任渡河架桥指挥官

早在第二兵团撤至阳新时,张发奎即接到陈诚命令,限期20天在阳新渡口架设一座大型浮桥,以便各路大军及重兵器顺利向西南撤退。

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南与江西接壤,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这里江面开阔,水流湍急,要在短时间内架设浮桥本就不易,且还有日军飞机不停在头顶轰炸。苏联驻中国军事顾问卡利亚金在笔记中写道:“他们(日本人)轰炸了阳新渡口……”[32]

张发奎感到事关重大,任务艰巨,惶恐异常。

此时,吴仲禧已从李汉魂部返回。

一听要为大部队撤退而架桥,吴仲禧闹情绪:“怎么又要跑?”

张发奎言:“我倒认为此次撤退是战略意图的体现,武汉很难坚守,但决不能让武汉变成第二个南京。”

听张发奎如此一讲,吴仲禧觉得有些道理。早前在回来的路上,吴仲禧也看到囤积于武汉的物资正在有序运送,民众正在逐步疏散,如此,我方便是以武汉为诱饵全力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算一招高棋。

张发奎说:“这个事情如果搞不好不仅要撤我的职,我还会坐牢。”他求助的目光望着吴仲禧:“奋飞兄,你可否担任阳新渡河指挥官一职?”

吴仲禧毫不推辞,火线接受了艰巨的任务。

吴仲禧言:“现在的关键是要发动群众,做好征集船只和动员民工的工作。”

张发奎言:“人多力量大,你需要什么人自己决定。”

吴仲禧言:“请求派战地服务队来做群众工作,并派一连工程兵协助。”

“没有问题!”张发奎爽快地答应了。

一场由群众和士兵联合承担的攻坚战悄然打响。

时值夏季,天气燠热。吴仲禧穿着灰汗衫、大裤头,带人赤脚在码头的泥沙中勘测。要架设的虽是临时桥,但要紧急运送大量车马、辎重,不但不能有“临时”之念,且要有“牢固”之心。吴仲禧告诉大家,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形式,在船只或浮箱上架梁,再铺桥面;第二种是舟梁合一,比如船只首尾相连,或将船只横着排列,但不管哪种形式,这么宽的河面,都需要大量船只,船只的大小也要差不多,大小不一,会导致桥面高低不同。

大家频频点头。

吴仲禧遥遥一指:“大家都看到了,自武汉会战开始,敌机对渡河点狂轰滥炸,附近没有船,船工也逃避一空、背井离乡,我的判断是,紧急征集来的船只数量不会很多,难以满足需要,大家有什么好的主意?”

见众人不语,吴仲禧指了指不远处的几只废汽油桶,笑了笑。

大家还是不太明白。

吴仲禧因地制宜,决定浮墩采用木船加废汽油桶相结合的方式。

那时,杨应彬只有17岁,被从连指导员任上调回战地服务队参加发动船工工作。经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批船工,他带了船工去给吴仲禧汇报,吴仲禧当场表扬了他。

吴仲禧还请杨应彬坐下聊天。

“小杨最近看过什么书?”

杨应彬实话实说:“有文学类的,也有政治类的。”

吴仲禧说:“年轻人,要多读书,将来有大用处。”

两人促膝谈心很长时间。杨应彬觉得,吴仲禧不但平易近人,还虚怀若谷。一位高级指挥官和一位小青年由此建立起忘年之交。1983年时,杨应彬还为当时的情景赋诗一首,赠与吴仲禧:

鄱阳湖口烽烟急,

幕阜山前寇已深。

气壮关河腾将士,

胸怀马列即知音。

岭梅高洁人恒敬,

嵩柏长青众久钦。

四化征和春不老,

鹏飞霄汉照丹心。[33]

吴仲禧很高兴,和了一首:

相逢战地艰难日,

敌忾同仇谊最深。

我本中途方识路,

君当早岁已知音。

才从实践今为贵,

德自虚怀古可钦。

忽忆阳新秋月夜,

扁舟促膝互谈心。

在大家的努力下,几天之后,数十艘木船、几百个废汽油桶、上千块木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岸边。条石、爪钉、绳索、焊机也基本到位。

吴仲禧作架桥前的动员,他强调,此次架桥事关重大,希望广大群众、战地服务队的同志与工程连的战士们一起,齐心协力,既要保证人身安全,也要保证浮桥安全稳固可靠。

“开工!”吴仲禧一声令下,工程热火朝天地展开。

紧张的架桥工作开始后,战地服务队的何家槐、孙慎、石凌鹤、杨应彬、杨冶明、朱河康、吉联抗、方兮、黄凛、麦新等许多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同船夫、民工生活、劳动在一起。吴仲禧作为指挥官,亦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地工作,手磨出茧子,皮肤晒得黝黑,眼珠子布满血丝。尽管如此,他还不断叮嘱施工人员,浮墩要稳,面板要耐用,分配梁要牢固,要考虑江面横风、水流等因素,缆风系统和定位系统要万无一失。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周之后,浮桥已显现雏形,只见浮桥两端是横排的木舟,木舟与木舟之间用钢管加固,走在上面稳如磐石,浮桥中间采用浮墩,每个浮墩使用8—10个废汽油桶,油桶与油桶之间,通过架管连成一体,浮桥上的面板用3厘米厚以上的木板,木板平铺,木板之间间距均匀,大概10厘米左右,面板之间用爪钉连接,非常牢固。

吴仲禧高兴地说:“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在传统浮桥结构形式上的创新变成了现实,但是,当千军万马过浮桥时,这桥还能不能稳如磐石,成败要到那时再论!”

为保证浮桥绝对平衡与稳固,两端“拉力”与“定位”非常重要,只是,意外发生了——当大块锚碇条石被木船运输到设计位置后,在工人向河中抛的时候,由于激流涌动,船身摇晃,工人随条石一起坠入江中,吴仲禧见状喊道:“赶快救人!”

所幸有惊无险,工人会水,又抢救及时,生命无虞,只是大腿被条石蹭破点皮。

两周之间,有敌机来犯,蓄意破坏,我军用机关枪扫射,敌机怕被打中,于仓皇间扔下几颗炸弹后逃得无影无踪。浮桥安然无恙。

两星期后,阳新浮桥顺利搭建而成,比上级要求的完工时间整整提前一周。

10月20日,日军攻占长江以南的黄石,在阳新地区的部队有被合围之险,10月24日,蒋介石下达武汉撤退命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郑重宣布“我军自动退出武汉”。汉口市长吴国桢宣称:“保卫大武汉之战,我们是尽了消耗战与持久战之能事,我们的最高战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我们的人口疏散,产业的转移,已经走得相当彻底,而且我们还掩护了后方建设。”[34]

阳新浮桥成为保障大部队顺利撤退的生命安全通道。

事后,陈诚特别嘉奖张发奎。张发奎兴高采烈,多次赞扬战地服务队的工作,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吴仲禧言,“这件事,不仅增加了张发奎对战地服务队的重视和信任,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军队中的威望”。

【注释】

[1]顾执中:《张发奎述志》,天津《大公报》1934年6月24日。

[2]高桂滋: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师长。

[3]毛泽东:《致高桂滋》,《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4]毛泽东:《致朱绍良》,《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8页。

[5]杨虎城: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6]毛泽东:《致杨虎城》,《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7]傅作义: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军军长。

[8]毛泽东:《致傅作义》,《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页。

[9]毛泽东:《致蒋介石》,《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8—89页。

[10]《简明中共党史辞典》1921-2012,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第57页。

[11]范长江:《卢沟桥畔》,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编:《军事新闻名篇选评》,沈阳:白山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12]王绍鏊撰稿,陈正卿整理:《王绍鏊自传》,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0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125页。

[13]吴仲禧:《有关我入党的经过和我与党组织联系的主要情况》。

[14]陈景文:《高风亮节启后人——怀念吴仲禧同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2页。

[15]陈景文:《高风亮节启后人——怀念吴仲禧同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2页。

[16]田丰:《前言:记一位从辛亥革命走来的共产党人吴仲禧》,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页。

[17]萧克:《代序:纪念吴仲禧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页。

[18]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19]王光武:《王昌明回忆战地服务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党史资料》第三十七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20]夏衍:《张发奎将军会见记》,杨津涛编:《抗战记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5页。

[21]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22]林亨元、王昌明:《吴仲禧传略》,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65页。

[23]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41—42页。

[24]吴仲禧手书简历。

[25]王绍鏊撰稿,陈正卿整理:《王绍鏊自传》,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0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125—126页。

[26]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27]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89页。

[28]《万耀煌将军日记》下册,台湾湖北文献社,1978年,第78页,转引自涂上飙主编:《珞珈风云 武汉大学校园史迹探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36页。

[29]谢红星主编:《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6页。

[30]蔡翔,孔一龙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通鉴》,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448页。

[31]康普华主编:《李汉魂将军文集》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第205页。

[32][俄]卡利亚金著,赖铭传译:《沿着陌生的道路:一位苏联驻中国军事顾问的笔记(1938—1939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33]杨应彬:《一代风流启后昆》,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深潜龙潭老将军——吴仲禧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5页。

[34]涂文学、刘庆平主编:《武汉沦陷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