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马列主义

3.学习马列主义

事业上的波折、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让吴仲禧意志消沉,虽然他觉得前路漫漫、总望不到头,但他坚定地相信,黑夜总会过去。他常常默念普希金的那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你不要悲伤,不要生气!

熬过这忧伤的一天:

请相信,快乐的日子将来临。

心儿生活在未来;

现实却显得苍白:

一切都很短暂,都将过去;

过去的一切会变得可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但吴仲禧通过另一种方式找到了存在感,那就是和进步青年在一起交流。

吴仲禧在南京生活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王昌明等的介绍,认识了一些有为青年。林亨元后来回忆:“1930年,我于上海法学院毕业后,在南京经王昌明、卓如等人的介绍认识了吴仲禧。”[4]卓如1933年毕业于民国大学,那时也是一名大学生。

林亨元、郑太初等青年常去吴仲禧的住处聊天、闲谈。这些年轻人思想倾向马列主义,话匣子一经打开便刹不住车,往往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吴仲禧则甘心做一个倾听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聆听,吴仲禧渐渐也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年轻人感觉到,吴仲禧于马列主义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那段时间,吴仲禧“业余”在秘密阅读关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书籍,否则进步不会这么明显。林亨元言,吴仲禧“谈形势,谈理论,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评唯心主义,批评形而上学,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让青年人受到很大教益。那时林亨元不过21岁,而吴仲禧已经36岁了,属于忘年之交。在大革命失败后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吴仲禧成为林亨元等青年探索革命真理的良师益友。

吴仲禧知道穷学生生活拮据,平时吃的饭菜里难见荤腥,有时还会买两个红烧猪蹄子给大家解解馋。他收入不高,除去自用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每月薪金所剩无几,但他从不算小账,更不觉得自己吃亏。

几位青年人大都为福州人。吴仲禧便提议大家将来回到福州后组织一个读书会,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形式,借读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和交流。

林亨元、卓如等都极为赞成,回到福州后很快组织成立了社会科学读书会。读书会重在形式,没有固定的会址,大家见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有时在吴仲禧家里,有时在林亨元家里。在自己家里,吴仲禧是主人,在其他地方,他是“嘉宾”,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尽可能参加,这让青年人很受鼓舞,信心更足,思想更活跃,活动更丰富。

参加读书会的青年人越来越多,除郑太初、王昌明、卓如外,还有陈文彬、叶于绍等。陈文彬是福建学院大学部的学生,对马列主义很有研究。大家在聊天过程中不时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政治形势,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也为吴仲禧“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吴仲禧直言不讳,马列主义理论很让人开窍,很有用,是很厉害的思想武器。

围绕马列主义,有几个话题,大家经常探讨,如中国的出路何在,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反动政权,如何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如何逐步实现共产主义。越谈兴趣越高,林亨元言:“当时的认识尽管还很肤浅,但大家都很热诚,并逐步坚定了政治方向。这在当时的情势下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当联系到当前形势,大家对蒋介石的反共暴政、残害进步人士的做法也都极为愤慨。吴仲禧则告诉大家:“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是客观的历史规律,但需要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有步骤地求其实现;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才是实现上述理想的途径。”

吴仲禧在读书会上还经常赞扬邓演达,说邓演达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武汉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民党著名的左派领袖,享有“民主革命慧星”之誉,还介绍邓演达等人领导的“第三党”,并阐述了“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他还告诉大家,自己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希望大家也参加。

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同意了吴仲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