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嗅觉检查
嗅觉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嗅觉颗粒刺激嗅神经,信息传送到嗅觉中枢是主要的嗅觉反应链,尚有Ⅴ、Ⅸ、Ⅹ脑神经参与作用;如气味可引起人们“喜欢”或“讨厌”的感情;随风飘来的菜香可诱起饥肠辘辘的感觉;伤风鼻塞时,食而无味等等,均表示嗅觉反应,常由上述诸神经共同参与,这自然增加了嗅觉功能检查的复杂性,因为这些精神物理因素,并非简单的测试和数字所能表示。
对嗅功能检查的方法、评定标准和基本测嗅物的气味特性要求等,尚无统一的方法,各国分别采用自己的测嗅物和检查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主观嗅觉检查法和客观嗅觉检查法。
(一)嗅觉阈值
检查嗅功能通常是检测两个阈值。
1.察觉阈 是指可闻到气味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但不能加以命名时的刺激阈,称察觉阈(detection threshold,DT)。
2.识别阈 指与一个特定刺激相关联的特殊感觉产生时的最小刺激。即为能指出有味气体的特征或名称时的刺激阈,称识别阈(recognition threshold,RT)。
一般情况下察觉阈值均比识别阈值小。如果这两种阈值间出现明显的差异时,就可能有临床意义,已观察到颞叶病变时,识别阈值显著提高,推论是否因两个阈的感受部位不同所致。察觉阈通常均易测出,但有些人根本测不到识别阈,因为对测嗅物命名,在很大程度上受被试者以往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气味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察觉阈是衡量嗅觉灵敏度的方式。
人的嗅觉阈值并不恒定,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就个体而言,一天内嗅阈也不相同。影响嗅觉的因素极多。
1.有味气体的强度 即嗅物质粒子的数量、经鼻孔至嗅区输送时的扩散情况、嗅物质在嗅上皮表面溶解状态及嗅觉通路的功能等因素均直接影响嗅功能。
2.年龄 大多认为嗅阈随年龄升高而增加,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嗅觉均随年龄增大呈有规则地减退。老年人嗅阈增加的原因,不是由于记忆力下降,而是老化后,嗅丝减少的缘故。老年人经受病毒感染的机会随生命历程加长而加多,也是引起嗅阈高的因素。有认为察觉阈值因年龄增大而增加,但识别阈无改变。
3.性别 女性嗅觉是否比男性敏感这一点,尚有争论。实验证明对男、女均陌生的气味,受试者的嗅阈基本相同。但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间,似乎嗅阈降低。
4.其他因素 如受试者的身心状况、注意力集中与否、空腹或饭后、室内湿度、温度等均能影响嗅阈水平。喉切除后使嗅区黏膜旷置、长期吸烟、木屑、煤烟接触等,对嗅阈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二)嗅物的选择条件及常用嗅物
嗅物的选择:试嗅物必须气味纯正、易于复制,不能选择在同一名称下有多种混合气味的物质做试嗅物,如肥皂。嗅物应为人类所熟悉的气味,可以用日常已知的名称来表达,如乙醇常代表酒味;乙酸代表酸味。嗅物不能在闻试后带来不良反应或留下不舒服的感觉。对三叉神经产生刺激的嗅物如醋酸,常用来鉴别伪失嗅。
常用的嗅物质:如枸橼酸、果香(香蕉味)、洋葱、咖啡、丁香、粪臭、氨、次氯酸钠、醋酸等。
(三)嗅觉检查方法
1.主观嗅觉检查方法 大体有3种方法,一种是令受检者自己闻吸嗅物法,以Proetz(1924)的百瓶方阵式试嗅剂为代表;另一种是将试嗅物装于特制小瓶内,可以人为将测嗅物喷入鼻内;还有静脉注入测嗅药物测嗅法等。
(1)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嗅物的稀释倍数作为定量分析依据。日本目前使用的T&T嗅觉计较为典型。选择A、B、C、D、E 5种嗅物,分别代表不同的性质及成分的物质,以每10倍间隔对嗅物进行稀释。共稀释8个阶段。用5、4、3、2、1、0、-1、-2表示。0为正常嗅觉的阈值浓度。5为最高,依次减弱,-2最低。制剂分别用5ml的褐色瓶装。按A至E顺序排列,放在特制的盒中,试验时,取宽为0.7cm、长15cm的无味滤纸,浸沾试嗅剂,令受试者闻嗅,每种嗅物用一滤纸条,每次浸沾均定限度。把结果记录在以嗅物名称为横坐标、嗅物浓度为纵坐标的嗅表上(olfactory-gram),用曲线反应嗅阈水平。
(2)PM-甲醇嗅觉检查法:以苯乙基-甲乙基-甲醇(phenylethyl-methylethyl-carbinol,简称PM-甲醇法)做嗅觉检查。方法是将不同浓度的PM-甲醇,分装在9个小瓶内,代表9个阈值。手压法将瓶内嗅物喷入鼻内。PM阈值为-2.5~-55ds(ds=decismell嗅觉单位)。正常人嗅觉平均阈值为8.5ds。PM法简便易行,气味芬芳,无刺激性。
(3)标准微胶囊嗅功能检查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嗅觉研究中心嗅觉检查法于1984年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取40种嗅物,分装于微胶囊内,再分装在按不同气味编排的小册内,在每页上印有4个答案,患者可用指甲或铅笔划破胶囊,自行测试,并记分。根据记分标准,评价嗅觉功能UPSIT法,使用简便,不需检查用的空间环境或设备。小册可以邮购,试验的重复可信系数>r=0.09。
(4)CCCRC(connecticut chemosensor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嗅觉检查法:用不同的嗅物,测试2个项目,即察觉阈和识别阈。察觉阈的测定,是用丁醇(n-butyl alcohol)作为嗅物。丁醇在离子水中的最高浓度为4%,试验用的系列稀释度为0~11,相当于气相浓度范围从46×10-9~3 055×10-6(3 055ppm~46ppb)(vol/vol)。把每种浓度的嗅物60ml放在聚乙烯瓶内,患者同时拿到2只瓶,一为嗅物,另为白水,自行挤压瓶子使内部液体喷至一侧鼻孔。一般从低浓度9开始。如能对同一稀释度4次均辨别出丁醇,即停止试验,记分。若第一次不能正确区分,则逐步增加浓度至4次准确辨认为止。要求在20min内两侧鼻孔分别测试完毕。识别阈测定是取8种日常用物做嗅物(痱子粉、巧克力、桂皮、咖啡、樟脑丸、奶油花生、象牙皂、黑胡椒、烟草等),放入塑料缸内,上面覆以纱布,两鼻孔分别测试,要求患者对所闻物命名。全部试验时间15min,记分后,将上述两项检查积分综合计数。分值从0~7,以表示从失嗅至正常嗅觉。此法的优点是丁醇嗅味易于辨别,且毒性低。容器易清洗,采用的辨别嗅物为人所熟悉,检查方法简便。
(5)静脉嗅觉检查法:新维生素B1静脉嗅觉检查法:为静脉注入新维生素B1后,其分解物从肺泡排出,随呼出的气体嗅味从后鼻孔到嗅裂,直接刺激嗅神经末梢,引起嗅觉反应;另外静脉血中的嗅物质分泌在唾液和鼻分泌物中,可刺激嗅区黏膜,受试者即闻到嗅味。方法是取右肘正中静脉,于10s内匀速注入新维生素B110mg(2ml),受试者平静呼吸,即可感知嗅味。从静脉注射开始到出现嗅味,称潜伏期,正常为8~9s。以后到新维生素B1的嗅味消失,为持续期,正常为1~2min。嗅觉障碍者,潜伏期延长,持续期缩短,静脉嗅觉检查的潜伏期受呼气时间影响,易产生2~3s的误差。静脉检查的嗅刺激,高于正常阈值的10 000倍,故呈阴性结果,可认为嗅觉完全丧失。用本检查和标准T&T嗅觉检查对比使用,更有利于对嗅觉障碍的分析和估计其预后。
2.客观嗅觉检查方法
(1)生理学测定:根据刺激能引起不同的生理功能改变的规律,也可观察嗅觉-瞳孔反射;讨厌的气味-升血压反射;心率、呼吸率;心理电流图的改变等。但这些反应均是非特异性且极不稳定的,因此参考价值不大,
(2)呼吸阻力测定:可作为嗅觉阈评定的客观定量检查方法,把鼻腔空气流量对嗅刺激物引起的呼吸反应,作为试验参数。采用鼻通气测量计,测定嗅物对呼吸阻力的影响。可经一侧鼻孔给嗅物刺激,测定另侧鼻腔空气流量。测定结果阻力上升者为阳性。在察觉阈值以下嗅觉障碍受试者,不存在嗅呼吸反应。
(3)嗅觉诱发电位测定(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OEP):1959年Ottoson记录了动物头皮用嗅物刺激嗅觉上皮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并命名为电反应嗅觉图(electro-olfactogram,EOG)。对于人类,由于嗅区解剖比较复杂,故存在一些技术的困难。但利用Olym-pus自窥式(selfscope)内镜,在嗅区放置并保持电极,同步输入嗅物。结果已成功地记录到与Ottoson所见相似的峰值为负性的放电。正常人68%可获得EOG阳性放电,而嗅觉障碍患者阳性率下降,失嗅患者不存在EOG阳性的效果。作为嗅觉客观检查方法,EOG将在继续研究提高过程中逐步完善,以成为嗅觉检查中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