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鼻测压法

二、鼻测压法

(一)前鼻测压法

Courtade(1903)将水柱压力计的一端连橄榄头插入前鼻孔,测量呼吸时鼻腔压力的变化,当时称为前鼻测压法。Sercer(1929)用此法决定鼻手术适应证并检查鼻手术效果。但此法只能测量一侧鼻腔呼吸时压力的最高和最低值,结果不稳定。并因受橄榄头的形状、导管横切面积以及肺呼吸量的影响而不准确。

另—方面,Spoor(1956)、Semerak(1958)、Cottle(1960)等开展了经前鼻同时测压并测流速的方法。即一侧鼻孔插橄榄头测压力,另一侧鼻孔插管测流量。此法对鼻测压计的发展影响较大,但仍受橄榄头和导管的影响。

关于鼻测压的记录装置,最早为读数记录。Stoksted(1953)用膜式鼓记录,1957年改为压电仪加直流放大器记录。至Cottle(1960)以后,压力用压差感传器记录,流速用流量感传器(pneumotachograph)记录,除记波外,还可数字计算。

(二)后鼻测压法

Spiess(1900)用细玻璃管经口腔插至软腭后方,管的外端与玻璃管压力计相连,测量闭口安静呼吸时鼻咽部的压力变化,即双侧鼻腔总的压力变化,此方法称后鼻测压法。若测量一侧压力时,则可将另一侧鼻孔堵塞。Seebohm和Hamilton(1958)改为双管向口咽部插入。一管吹入流速为每分钟10L的氧气,同时让受试者关闭声门,使空气完全自前鼻孔流出,避免肺呼吸的影响;另一管测鼻咽部压力变化。用换能器和示波器记录,称为被动后鼻测量法。此法能排除干扰,可测每侧鼻腔或双侧鼻腔。但受试者常难以忍受。口咽肌肉不能放松可影响记录。为此,将舌放于上下齿列之间并与颊部接触以保证口咽肌放松。

(三)联合测压法

此法是在前鼻测压法和后鼻测压法的基础上,由Ferris(1964)、Fox-On(1971)、Solomon、Stohler(1965)、Princi-pato(1970)、Salman、Proctor(1971)和长谷川(1973)等人取长补短改进而成的方法。其特点为面罩式,从而避免橄榄头的缺点。面罩连接呼吸流速描记器记录,并通过面罩将导管插到口咽部后方,则鼻和鼻咽部的压差可用压差感传器记录。最后再描记压速关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