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产品及其副产物
随着猪生产性能和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日粮养分浓度尤其是日粮能量浓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配制高能量饲粮,常规的饲料原料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常需使用高能量含量的油脂。动物油脂是指分割可食用动物组织过程中获得的含脂肪部分,经熬油提炼获得的油脂。原料应来自单一动物种类,新鲜无变质或经冷藏、冷冻保鲜处理;不得使用发生疫病和含禁用物质的动物组织。该产品不得加入游离脂肪酸和其他非食用动物脂肪。
1.油脂
(1)饲粮中添加油脂的目的
①油脂的总能和有效能远比一般能量饲料高。猪油总能为玉米总能的2.14倍。因此,油脂是配制高能量饲料的首选。
②油脂可作为溶剂,在消化道内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在血液中,帮助脂溶性维生素运输。
③油脂可延长饲料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从而使饲料养分充分消化和吸收。
④油脂的热增耗值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低,因此利用率一般比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高,在高温季节还能减轻动物的热应激。
⑤油脂能增强饲料风味,改善饲料外观,减少饲料养分损失,防止原料分级和减少粉尘,降低加工机械磨损程度,延长机器寿命。
(2)动物油脂类别的鉴别
①动、植物油脂的鉴别 由于动物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含有胆固醇,而植物油脂的不皂化物中含有植物固醇,因此,根据不皂化物中固醇的类别即可将动、植物油脂分类。
②鱼油与亚麻油的鉴别 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溴化反应产生溴化物,该物质不溶于热苯;而亚麻油中的亚麻酸所产生的溴化物可溶于热苯。据此可区分鱼油和亚麻油。
(3)鱼油的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饲料用鱼油》(SC/T 3504—2006)的技术要求中规定:鱼油外观为浅黄色或橙红色油状液体,具有鱼油特有的微腥味,无鱼油酸败味;理化指标见表19,以水分及挥发物、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碘价和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为质量控制指标,将鱼油分成一级、二级和营养强化鱼油。《饲料原料目录》规定鱼油的强制性标示为粗脂肪、酸价、碘价、丙二醛。
表19 饲料用鱼油的理化指标(SC/T 3504—2006)

(3)鱼油的饲用价值 鱼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高,易变质,但仍是动物良好的热能来源。日粮添加鱼油可提高猪只抗病力,但鱼油用量太高,会使胴体脂肪质地变软,肌肉和脂肪带有鱼腥味。所以在使用鱼油时,要注意鱼油的添加量。
(4)油脂的饲用价值 油脂能增加饲料有效能值,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利用率,提高猪只生长速度,提高泌乳量。人工乳和乳猪饲料中添加量一般不超过6%,生长肥育猪饲料中添加量也不宜过多,母猪饲料中可添加3%左右。油脂含量过多会引起猪只腹泻,饲料利用率也会降低。
(5)油脂的储存 油脂应储存于非铜质的密闭容器中,储存期间应防止水分混入和气温过高。为了防止油脂酸败,可加入0.01%的抗氧化剂。常用的抗氧化剂为丁羟甲氧基苯和丁羟甲苯。添加方法是:液态油脂,直接将抗氧化剂加入并混匀;固态油脂,将油脂加热熔化,再加入抗氧化剂并混匀。
2.肉骨粉
肉骨粉属于陆生动物产品及其副产品中肉、骨及其加工产品类,此类产品还包括肉、肉粉、明胶等。此类产品对原料的要求高,不得使用发生疫病和变质的动物组织进行加工生产,原料必须来源于同一种动物,且要标明具体动物种类。
(1)肉骨粉的营养特性 肉骨粉以分割可食用鲜肉过程中余下的部分为原料,经高温蒸煮、灭菌、脱脂、干燥、粉碎获得的产品。原料来源于同一动物种类,除不可避免的混杂,不得添加蹄、角、畜毛、羽毛、皮革及消化道内容物。不得使用发生疫病和含禁用物质的动物组织。因原料组成和肉、骨的比例不同,肉骨粉的质量差异较大,粗蛋白质20%~50%,赖氨酸1%~3%,含硫氨基酸3%~6%,色氨酸低于0.5%;粗灰分为26%~40%,钙7%~10%,磷3.8%~5.0%,钙含量不超过磷含量的2.2倍,是动物良好的钙磷原料;脂肪8%~18%;维生素B12、烟酸、胆碱含量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D含量较少;酸价≤9.0mg KOH/g;胃蛋白酶消化率不低于85%。
(2)肉骨粉的质量标准 饲料用肉骨粉应符合饲料用骨粉及肉骨粉(GB/T 20193—2006)的标准,为黄至黄褐色油性粉状物,具肉骨粉固有气味,无腐败气味,加入抗氧剂时应标明其名称。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的规定,沙门氏杆菌不得检出。铬含量≤5 mg/kg,总磷含量≥3.5%,粗脂肪含量≤12.0%,粗纤维含量≤3.0%,水分含量≤10.0%,钙含量应当为总磷含量的180%~220%。以粗蛋白质、赖氨酸、胃蛋白酶消化率、酸价、挥发性盐基氮、粗灰分为等级指标将肉骨粉分为三级,见表20。
(3)肉骨粉的饲用价值 肉骨粉虽作为一类蛋白质饲料原料,可与谷类饲料搭配补充蛋白质不足,但因其成分复杂,品质差异很大。加工过程中,热处理过度的产品适口性和消化率均下降;贮存不当时,脂肪易氧化酸败,影响适口性和动物产品品质。肉骨粉的原料很易感染沙门氏菌,在加工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消毒。
表20 饲料用肉骨粉等级质量标准(GB/T 20193—2006)

3.血粉
血粉是以屠宰食用动物得到的新鲜血液为原料,经干燥获得的产品,属于陆生动物产品及其副产品中血液制品类。此类产品还包括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血红素蛋白粉等。与肉骨粉相同,由于同样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要求原料来源于同一动物种类,不得使用发生疫病和变质的动物血液。
(1)血粉的营养特性 血粉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85%。血粉的氨基酸组成非常不平衡,赖氨酸居天然饲料之首,达6%~9%,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也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但缺乏异亮氨酸、蛋氨酸。血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与其加工方法、干燥温度、干燥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通常持续高温干燥会使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低温喷雾法生产的血粉优于蒸煮法生产的血粉。血粉中钙、磷含量少,铁含量很高,约2 800mg/kg。
(2)血粉的饲用价值 血粉适口性差,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并具黏性,在饲料中过量添加,易引起动物腹泻,因此饲粮中血粉的添加量不宜过高。成年猪饲料中用量不应超过4%。不同种类动物的血源及新鲜度是影响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血粉要考虑新鲜度,防止微生物污染。由于血粉自身的氨基酸利用率不高,氨基酸组成也不理想,因此,应科学利用血粉的营养特性,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尽可能与异亮氨酸含量高和缬氨酸较低饲料配伍。
4.鱼粉
(1)鱼粉的营养特性 鱼粉的主要营养特性是蛋白质含量高,一般脱脂全鱼粉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氨基酸组成齐全、平衡,其主要氨基酸与猪体组织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钙、磷含量高,比例适宜;碘、硒含量高;富含维生素B12、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未知生长因子。鱼粉不仅是一种优质蛋白源,而且是一种不易被其他蛋白质饲料完全取代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但其营养成分因产地、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差异较大。
进口鱼粉质量因生产国的工艺和原料而异。秘鲁鱼粉和白鱼鱼粉质量较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60%以上,含硫氨基酸比国产鱼粉高1倍左右,赖氨酸也明显高于国产鱼粉。国产鱼粉由于原料品种、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通常真空干燥法或蒸汽干燥法制成的鱼粉,蛋白质利用率比用烘烤法制成的鱼粉约高10%。鱼粉中一般含有6%~12%的脂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极易被氧化。
(2)鱼粉的质量标准
①鱼粉的品质鉴别
A.色泽与气味 不同种类的鱼粉均具鱼腥味,但其色泽具有差异性,鲱鱼粉呈淡黄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呈红褐色;鳕鱼等白体鱼粉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蒸煮不透、压榨不完全、含脂较高的鱼粉颜色都较深;具有酸、臭和焦灼腐败味的鱼粉,其品质欠佳。
B.定量检测 鱼粉一般应定量检测水分、蛋白质、主要氨基酸、粗脂肪、酸价、挥发性盐基氮、盐分以及钙、磷等指标。进口和国产鱼粉中水分含量一般在10%左右、粗蛋白含量一般在60%左右,进口鱼粉真蛋白比率≥80%,国产鱼粉≥75%;进口鱼粉赖氨酸含量≥4.6%,国产鱼粉≥4.4%。国产鱼粉粗脂肪含量不应超过10%,进口鱼粉不应超过12%;进口鱼粉酸价≤5.0mg KOH/g,国产鱼粉≤7.0mg KOH/g;进口鱼粉挥发性盐基氮≤120mg/100g,国产鱼粉≤150mg/100g;进口鱼粉含盐量为2%左右,国产鱼粉应小于5%。鱼粉中的钙含量一般为3.0%~6.0%,磷含量为2.0%~3.5%,霉菌总数≤3×103 cfu/g,沙门氏杆菌不得检出。
②鱼粉的质量标准 我国目前执行的鱼粉标准为GB/T 19164—200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GB/T 19164—2003标准适用于以鱼、虾、蟹类等水产动物及其加工的废弃物为原料,经蒸煮、压榨、烘干、粉碎等工序制成的饲料用鱼粉。饲料用鱼粉的感观要求和理化指标见表21和表22。
表21 饲料用鱼粉的感官要求(GB/T 19164—2003)

表22 饲料用鱼粉的理化指标(GB/T 19164—2003)

(3)鱼粉的饲用价值 鱼粉是一种优质动物蛋白饲料原料,但因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具有鱼腥味,故在猪饲粮中使用量不可过多,否则导致畜产品异味,体脂变软,肉带鱼腥味。鱼粉中含有肌胃糜烂素,这是鱼粉中的组胺(组胺酸的衍生物)与赖氨酸反应生成的一种化合物,其中以沙丁鱼制得的鱼粉(红鱼粉)最易生成这种化合物,正常的鱼粉中含量不超过0.3mg/kg。当加工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或运输、贮藏过程中发生自燃,都会产生过多的肌胃糜烂素。使用鱼粉配方时应考虑鱼粉的盐、肌胃糜烂素含量以及对畜产品品质的影响。鲱鱼、西鲱鱼及鲤科鱼类体内含有破坏硫胺素的酶,在鱼粉不新鲜时会释放出来,大量摄入会引起硫胺素缺乏症。因此,在使用鱼粉时应考虑提高硫胺素的添加量。
乳仔猪、生长猪饲粮中鱼粉添加量应小于5%。为降低成本,育肥期猪饲料可不添加鱼粉。鱼粉应贮藏在干燥、低温、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发生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