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生物污染
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是指饲料中存在的或污染的可引起饲料变质并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饲料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微生物污染,包括各种霉菌、致病性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及其代谢产物。
1.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危害饲料主要有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呕吐毒素、赭曲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饲料霉变是指自然界中的霉菌(系真菌的一部分)在饲料中生长繁殖,吸收饲料中的养分,并分解出有毒代谢物质,即霉菌毒素,它使饲料的本质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饲料霉变主要受饲料原料含水量、饲料生产环节、存储和运输、不同区域季节气候和饲料原料植物的遗传特性的影响。饲料霉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微量性以及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点。我国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主要以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为主。
饲料霉变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破坏饲料蛋白质,使饲料中的氨基酸含量减少,饲料蛋白质品质下降,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霉菌的生长还会消耗饲料中的维生素,使维生素的含量减少30%左右,与此同时,饲料霉变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群发性和无传染性、隐蔽性和蓄积性、无免疫性、地域性和季节性、引起损害的多样性、中毒症状复杂多样是霉菌毒素危害的特点。饲料中霉菌毒素会导致生猪生长速度缓慢,毛发脱落,日增重下降,采食量和食欲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猪群发生慢性腹泻;群体免疫功能下降;母猪表现受精率降低,出现流产、不发情、死胎、弱仔,返情现象增多,假性妊娠比例增高;公猪出现包皮增大、精液品质下降、性欲降低等现象。不同的主要霉菌毒素引起畜禽中毒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表29介绍不同霉菌毒素对畜禽健康、繁殖和生长的危害。霉菌毒素对人体有害,人体通过食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尤其是霉菌毒素B1,极少量霉菌毒素B1就具有“三致”作用。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后,在肝脏中分布最多,含量可为其他器官组织的5~15倍。肾、脾和肾上腺中亦可检出。血液中有但极微量,肌肉中一般检不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蓄积。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残留及随乳汁、尿、粪和呼吸等排出。
表29 主要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续表

注:高剂量的霉菌毒素能直接造成畜禽生长不均、生产力表现差以及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导致畜禽死亡;低剂量的霉菌毒素可导致免疫抑制,引起疫苗后反应强、抗体效价下降、影响疫苗保护力、提高抗生素用量,间接造成成长不均匀以及引发其他疾病。
2.饲料中有害细菌
饲料中的有害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志贺杆菌等,各种细菌的污染程度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以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最大。饲料中细菌来自饲料产、储、运、销各环节的外界污染,如空气、土壤、水、电、尘埃、器物、人员等。饲料中细菌的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含有致病性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菌、肉毒梭菌的饲料将使动物产生疾病;二是细菌的繁殖使某些饲料营养成分如脂肪、动物蛋白质产生腐败作用;三是非致病性细菌寄生于饲料中,消耗饲料中的养分,使饲料营养价值下降。通过选择优质原料、掌握正确的生产加工方法以及合理使用防腐抗腐抗氧化剂减少有害细菌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