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卫兵.基于知识的模具高速加工编程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2] 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何宁,等.高速切削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张伯霖.高速切削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罗辉国.高速加工的实现与应用[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8(1):1-5.

[6] 孙利.高速切削加工关键技术现状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4):128-129.

[7] 陈光明.高速切削技术的优势及经济性[J].机床与液压,2001(2):15-17.

[8] 郭新贵,李从心.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模具技术,2001(5):61-65.

[9] 沙志宏,陈子辰,傅建中.高速切削加工及其机床发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11):6-8.

[10] 王正君,史津平,周小玉.高速超高速切削及高速切削机床[J].机床与液压,2001(1):7-8.

[11] 徐正平.不断攀高的机床制造技术——CIMT 2007加工中心评述[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6):8-12.

[12] 岳明强.CIMT 2005国外加工中心展品评述[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5(6):10-13.

[13] 汪通悦.高速加工机床的相关技术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4(12):4-6.

[14] 李子艳.高速切削机理及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5] 苏艳红.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及其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6] 杜世昌.高速加工数控编程技术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

[17] 宋智勇.高速加工机床在国外航空加工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4(6):50-53.

[18] 齐从谦.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汽车与配件,2007(3):16-19.

[19] 钟启茂,魏莎莎,陈养元,等.基于HSC技术的模具数控制造工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6(1):141-144.

[20] 杨祖孝.高速切削加工及其关键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2000(2):17-19.

[21] 张永强.高速切削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2):1-5.

[22] 苏建修.高速切削加工发展应用及关键技术[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4):19-22.

[23] 陆启建,褚辉生.高速切削与五轴联动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4] 架景美,黄红武,熊万里,等.超高速电主轴结构综述[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2(3):4-8.

[25] 黄红武,熊万里,陆名彰,等.高速大功率精密电主轴中的关键技术[J].湖南大学学报,2002,29(5):49-54.

[26] 李世珍.国外高速机床用电主轴概况[J].轴承,2001(6):42-45.

[27] 田张松,韩晓红.高速主轴轴承的油气集中润滑系统[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0(4):23-24.

[28] 张伯霖,等.超高速机床进给系统的零传动[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7(8):8-12.

[29] 周正干,王美清,李和平,等.高速加工中心的核心部件及其关键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0(6):53-56.

[30] 于思远.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 2008参观导引和重点展品介绍[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4):13-18.

[31] 杨转玲.CCMT2012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展品评述[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2(3):54-57.

[32] 张曙,卫汉华,张炳生.机床主轴部件的创新[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11):1-5.

[33] 张曙,卫汉华,张炳生.直线进给驱动及其技术热点[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12):14-17.

[34] 张曙,卫汉华,张炳生.机床结构配置的新思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10):8-12.

[35] 张志英,石军.数控机床的结构设计与优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12(9):36-39.

[36] 王德军.立式头摆5轴机床和立式工作台摆动5轴机床的比较[J].模具制造,2009(3):6-9.

[37] 杜玉湘,陆启建,刘明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结构与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8(3):14-16,20.

[38] 周莉,王成勇,秦哲.高速加工机床的合理选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3):15-22.

[39] 王贵成,王树成,董广强.高速加工工具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40] 艾兴,刘战强,赵军,等.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进展和未来[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8):21-25.

[41] 邓建新,冯益华,艾兴.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机械制造,2002(1):11-14.

[42] 刘战强,艾兴.高速切削刀具磨损表面形态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2(6):468-471.

[43] 艾兴.高效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0(11):40-51.

[44] 王瑚.数控加工刀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具技术,2006(3):35-38.

[45] 席俊杰.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润滑与密封,2006(5):174-177.

[46] 于启勋.现代刀具材料系列讲座(五):新型硬质合金——细晶粒与超细晶粒硬质合金和Ti(C,N)与TiC基硬质合金[J].机械工程师,2001(5):58-60.

[47] 于启勋.现代刀具材料系列讲座(六):新型硬质合金——表面涂层硬质合金[J].机械工程师,2001(6):67-69.

[48] 于启勋.现代刀具材料系列讲座(九):超硬刀具材料——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J].机械工程师,2001(9):67-70.

[49] 陈俊杰,刘利国.刀具涂层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2-34.

[50] 刘战强.先进刀具设计技术:刀具结构、刀具材料与涂层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06(7):60-63.

[51] 胡兴军.刀具表面涂层技术进展综述[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5(1):14-17.

[52]李鹏南,张厚安,张永忠,等.高速切削刀具材料及其与工件匹配研究[J].工具技术,2008,(6):21-25.

[53] 赵宏林,高立新,丁庆新.高速切削中的刀柄技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7):20-22.

[54] 陈世平,石军,罗辑.高速切削加工用刀柄的发展现状[J].新技术新工艺,2003(9)21-23.

[55] 浦洪良,王树林.两种双面夹紧工具系统HSK和KM[J].现代制造工程,2004(9)99-101.

[56] 王树林,王贵成,王柱.HSK工具系统标准分析[J].工具技术,2003(2):13-16.

[57] 许琰,王贵成,韩继光.HSK空心短锥柄的结构及其选用[J].工具技术,2004(6):37-39.

[58] 谢黎明,唐林虎,张季惠.高速旋转刀具系统的振动分析及控制途径[J].工具技术,2006(2):33-35.

[59] 张仲伟.高速、高精度加工用热装刀具夹持系统[J].现代零部件2006(2):76-78.

[60] 大羽,田伟.德国雄克精密夹具世界之先锋[J].现代零部件,2006(6):98-99.

[61] 沈健.应力锁紧式刀具夹紧技术的应用[J].工具技术,2003(12):67-69.

[62] 沈健.静压膨胀夹紧技术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12):62-64.

[63] 沈健,张海岩.静压膨胀式刀柄、应力锁紧式刀柄和热装式刀柄的性能比较[J].工具技术,2005(12):39-41.

[64] 李如松.高速加工和动平衡[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6(2):93-95.

[65] 沈春根,王树林,王贵成.高速加工刀具系统的动平衡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3(4):84-86.

[66] 单岩,王卫兵.实用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7] 李名雪.高速加工数控编程的实践经验探讨[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4):94-95.

[68] 武斌功.高速切削与常规切削数控编程方法的对比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03(2):20-21.

[69] 熊建武,周进,陈湘舜.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要求[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0):1404-1406.

[70] 王成勇,周莉,秦哲.模具高速加工的NC编程策略[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2):25-29.

[71] 刘亚东,李从心,阮雪榆.高速切削CNC系统的研究[J].模具技术,2002(2):53-57.

[72] 方沂,王力强,何平,等.高速加工工艺策略[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1):13-15.

[73] 张思弟,王令其,饶华球.高速切削加工工艺系统剖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19)113-116.

[74] 程操宇.高速铣削的工艺技术研究[D].沈阳:吉林大学,2007.

[75] 陈晓曦.CAM在高速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76] 黄翔,曾荣,岳伏军,等.NURBS插补技术在高速加工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1):82-85.

[77] 翟万略.高速加工及PowerMILL软件中的创新思想浅析[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3(1):16-19

[78] 刘凯.高速铣的加工策略——Cimatron E与高速铣[J].新技术新工艺,2002(5):16-18.

[79] 王卫兵.Cimatron E 6.0数控编程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0] Cimatron China.CAM软件在高速铣削中的策略[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4):96-97.

[81] 袁裕乐.Cimatron产品培训系列讲座第十一讲:CimatronE数控编程——高速铣简介[J].新技术新工艺,2005(11):2-4.

[82] 黄登红.高速铣削及其加工策略探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16-18.

[83] 俞鸿斌,翁献进.基于高速加工的加减速控制方法研究及实现[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2):50-54.

[84] 韩永军.PowerMILL与模具高速加工技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12):68-70.

[85] 王卫兵.UG NX数控编程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6] 刘敏,傅蔡安.基于UG CAM的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6(11):79-80.

[87] 钟启茂.采用CAD/CAM的高速数控加工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2):44-47.

[88] 朱克忆.PowerMILL高速数控加工编程导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9] 卢顺杰.Cimatron在高速铣削中的两个特殊策略[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5(10):76-77.

[90] 杨红旗.模具高速加工中的CAM技术——智能化CAM系统PowerMILL的工艺特点[J].现代制造,2002(5):66-69.

[91] 邓奕,谢琪,彭浩舸.基于知识加工的CAM系统应用[J].工具技术,2007(5):48-50.

[92] 王卫兵.快速编程NC模板的开发与应用[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2):56-59.

[93] 王卫兵.Cimatron E10中文版三维造型与数控编程入门视频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4] 王卫兵.NX8中文版数控编程入门视频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