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时空中展开的,当这个事物的体量很大时,其内部的分异就不容忽视。中国经济社会系统就是这样的事物,中国的很多省区、很多城市,也是这样的事物,而且都处在快速分异、分化之中。所以,在中国,以研究空间结构为主的学科——地理学,在当前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理学研究人员和高校招生规模可与中国媲美。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地理系,发展到目前的“三宫六院点点红”(地理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院等),现有全职教师300多名,在岗教授100多名,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数以百计。当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不高,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凭借着人多势众的研究队伍和广泛的社会需要的刺激,中国的空间结构研究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处于世界的前沿,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引领发展的潮流。
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地球表层系统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与空间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我们策划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拟定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近10部,其中4部著作近期出版。这些成果重在研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先从宏观整体出发,然后逐渐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本套丛书我们将视角放在城市和区域内部,以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最新理论和GIS等现代手段,探索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规律,旨在为正处在全面城镇化的国家决策和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区域决策提供支撑。
中国的空间结构研究从2005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发展时期。在中国知网上,以“区域空间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可检索到文献7篇,2005年可检索到41篇,2010年可检索到86篇,2012年可检索到176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可检索到文献18篇,2005年可检索到203篇,2010年可检索到437篇,2012年更可检索到568篇。由此可见,空间结构研究契合了国内研究的热潮。我们将广泛吸收国内外同仁加盟,总结、探索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系列成果,以推动中国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瞻远瞩遥感者,博大精深地理人。科学发展纵横论,强邦富民要躬行。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空间思维迎合了大国崛起的现实需要,成为当前最具价值的战略学科。我们在为地理学迅速成长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于泰山。是为序,并与国内外同仁共勉。
本丛书的出版,得益于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徐步政编辑、孙惠玉编辑的帮助。在当今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大背景下,他们对学术著作出版的热心扶持,其高尚之情怀令人感动。特借丛书出版之际,向东南大学出版社表示敬意和谢意。
吴殿廷
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