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的核心内容——海陆复杂区域子系统的协调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海洋和陆地在空间属性上可以看成两个复杂空间子系统,海陆统筹是对两个子系统的协调与整合,是对复杂系统内部若干子系统之间的调和。从系统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其协调过程包括海陆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统筹,海陆经济子系统的统筹,海陆社会子系统的统筹以及海陆之间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过程[19]。
第一,海陆生态子系统的统筹。需认识到海陆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如图2-12所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大气圈和岩石圈是一个整体,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水也只是地球水循环庞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生物圈则在各圈层之间运动。要从生态系统各圈层要素互动的角度,考虑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图2-12 海陆生态子系统统筹模式
因此,制定海陆生态系统统筹战略,要关注海洋生态子系统和陆地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大气—海水界面,从蒸发、降水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监控;在海水—岩石圈界面,关注侵蚀、沉积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而最关键的环节是海陆水体交换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控制,在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同时,控制陆地生态环境威胁通过水循环和大气循环带入海洋中,以及海水对地下水的侵蚀。加强沿海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控制生物循环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发挥海洋对陆地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如通过海水淡化等技术手段,改善陆地生态缺水状况。
第二,海陆经济子系统的统筹。首先,补充陆地能源资源缺口,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能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改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与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瓶颈;其次,进行海陆产业关联,从过去的“陆向”经济转为“海向”经济,充分利用渔业、特色矿产资源及能源、港口岸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相关产业,振兴沿海地区经济;其三,促进海陆产业融合,通过企业纵向及横向联系的有机整合,促进海洋产业部门与陆地产业部门的融合,培育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增强区域竞争力;其四,实现海陆交通网络的对接,形成一体化的海陆联运设施,提高运输效率;其五,合理安排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布局,通过综合的功能区划,促进海陆空间结构的融合(图2-13)。
图2-13 海陆经济子系统统筹模式
第三,海陆社会子系统的统筹。海洋本身不构成稳定的社会系统,更多体现在海洋对陆地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包括沿海地区之间及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首先,提高沿海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秩序、民主法制建设,强调社会公平;其次,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区域合作,关注要素合理分配以及跨区域生态补偿,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协调发展;最后,加强海洋科学文化教育,强化国民对海洋国土的认知,树立国民海洋意识。
第四,海陆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间的总体协调。关注海陆生态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从海陆区域系统总体运行状态和趋势考虑;另一方面,战略重点在矛盾突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域和领域。首先,在宏观上把握系统依赖于海洋地缘战略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现状,通过解决领土争端,维护海洋权益,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通过总体规划的引导,获得持续的发展环境;其次,加强海岸带的利用与综合管理,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的交界面,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地域系统,是人地关系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通过有效的海岸带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和污染控制,制定经济开发管理规划,增强沿海社区社会福利,促进海岸带地区多元化利用;最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围绕循环经济3R原则,打造沿海生态产业链。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充分利用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代替一部分化石能源,在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减少对海陆生态环境的威胁。
根据海陆统筹战略的基本理论内涵,以海陆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构建海陆统筹战略参考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价海陆统筹战略实施效果提供参考,指标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
表2-1 海陆统筹战略参考性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2-1
A海洋经济指标包括规模水平指标,涵盖A11海洋产业总产值(亿元)、A12海洋人均产业产值(元)两个二级指标;结构指标,涵盖A21海洋第二产业比重(%)、A22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两个二级指标;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涵盖A31海洋水产产量(吨)、A32海洋盐业(原盐产量)、A33海洋石油(万吨)、A34海洋天然气(万立方米)、A35海洋矿业增加值(万元)、A36海洋化工增加值(亿元)、A37海洋生物医药(亿元)、A38海洋船舶修造(综合吨,万吨)、A39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A310外贸吞吐量(万吨)、A311滨海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11个二级指标。
B陆域经济指标包括规模水平指标,涵盖B11 GDP(亿元)、B12人均GDP(元)两个二级指标;结构指标,涵盖B21第二产业比重(%)、B22第三产业比重(%)两个二级指标;经济增长能力(出口、投资、消费能力)指标,涵盖B31财政收入(亿元)、B32财政支出(亿元)、B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B34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B35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B36进出口总额(亿元)、B37居民消费水平(元)七个二级指标。
C海洋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指标、环境治理指标两种类型,通过七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其中,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指标包括C11近岸海洋水水质(%)、C12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程度、C13海洋生态环境灾害发生频率、C14海岸带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和C15海洋废弃物倾倒量五个二级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用C21污染项目治理情况、C22海洋环保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刻画。
D陆域生态环境指标,通过D11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12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D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D14沿海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吨)以及D15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来反映。
E海洋社会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指标、管理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四种类型:生活质量指标用E11涉海就业人数、E12涉海就业人数占沿海地区总人口比重(%)来刻画;管理指标用E21确权海域面积(平方千米)来反映;基础设施指标用E31沿海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来反映;社会发展指标用E41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万人)、E42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万元)来体现。
F陆域社会指标包括F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F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F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三个二级指标。
G关联性指标旨在反映海陆各子系统要素的联系状况:包括海陆经济关联指标,涵盖G11海陆产业关联度、G12海陆一次产业关联度、G13海陆二次产业关联度、G14海陆三次产业关联度;生态环境关联指标,涵盖G21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G22填海造地面积占海岸带陆地面积比重(%)、G23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万吨)、G24主要排污口超标比例(%)、G25海水入侵面积;社会关联指标,涵盖G31海陆管理体制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