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案例

四、“O L ”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案例

(一)区域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陆地总面积23.67万km2,包括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沿海城市,以及南宁、桂林、柳州等11个内陆地区城市。2011年广西GDP11 714.35亿元,在沿海地区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区。

(二)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特征

1.海陆区位条件优越

广西南部濒临北部湾,在陆地上与越南接壤,与东南亚地区联系密切,自古以来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在发展国际贸易、促进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广西北部湾诸港口是我国西南地区出海最便捷的通道。广西拥有南昆铁路、焦柳铁路、湘桂铁路、黔桂铁路和现代化高速网络,是西南地区主要省市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甚至西藏部分地区通过北海港、钦州港及防城港出海最为便利的选择,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广西出海大通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

广西大陆海岸线长约1 595km,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为12.83万km2,其中属于自治区的海域面积大约为6.28万km2。海岸线长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第六[19]。海洋资源丰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拥有莺歌海、青湾、夜莺岛、涠洲、昌化、白马、西口等十多个渔场,是我国传统渔区。红树林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著名的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重点湿地名录,钦州湾湿地、澄碧河水库湿地、北仑河口湿地已列入中国重点湿地名录[20]

3.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从海洋经济规模来看,广西在全国地位较低,2011年广西海洋GDP654亿元,比2010年增长19%,在全国沿海省市区位居倒数第二位。海洋总产值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5.6%。

从海洋经济构成来看,其中,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增加值7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53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5亿元,海洋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占海洋GDP的比重分别为17%、41%、42%[21]。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29.32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83.92亿元,为其海洋主导产业,相比之下,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与全国比较,海洋GDP在2006年之后超过300亿元,之后增长迅速,但与全国水平差距很大,海洋GDP与GDP之比亦较低,到2011年,也仅为GDP的5%左右,较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图5-16)。

图5-16 1996—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GDP及海洋GDP与GDP之比

4.海陆经济差异较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从图5-17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人均GDP与柳州、桂林、南宁以及梧州的总体水平相当,但总体来看,全区各市的发展水平均有限,沿海地区难以带动内陆发展,内陆地区也难以对沿海产生较大的辐射力,属于较为典型的“OL”地区。

图5-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人均GDP比较(深色柱为沿海城市)

(三)主要政策实施

1.加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北部湾沿岸天然良港的优势和面向西南地区广阔腹地的独特区位条件,促进广西加强北部湾地区的开发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及其港口辐射能力。2008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广西沿海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的要求,在空间上形成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龙潭)、东兴(凭祥)五个组团(表5-5),在产业上发挥沿海临港和资源优势,打造石油化工、造纸(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冶金(钢铁、铝深加工)、轻工食品(粮油、制糖等)、高技术产业和海洋产业,形成现代加工制造业体系,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22]。至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四市GDP已达到3 862.33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33%,北部湾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 330万吨,较2010年增长28.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3.82万标箱,较2010年增长了31.16%[23],成为区域发展有力的增长点。

2.内外联动——扩大与东盟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临海沿边”的双重地缘优势,利用港口和陆路口岸,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地区的各类合作项目,加强与东南亚地区在交通运输、农业推广、新型能源以及旅游线路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建立金融合作平台,为国际投融资提供金融支持与保障。与此同时,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尺度,寻求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交流。

表5-5 北部湾经济区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导向

3.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针对广西沿海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拥有高度稀缺性旅游资源的优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要求,大力打造“中国—东盟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建设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最优滨海宜居地[24]”。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重点开发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广西海岸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等,培育一批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同时,注重保护沿海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保障。一方面,建立陆海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设计基于陆海统筹的生态补偿制度,利用经济杠杆,控制河流入海污染,控制沿海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排放,协调海陆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建立泛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特别是与越南在渔业资源管理、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灾害防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北部湾地区良好的海陆生态环境。

【注释】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参见《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内容。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

[6]参见《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内容。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

[8]丁贤荣,葛小平,等.江苏海岸正在生长的国土[J].森林与人类,2008(9):31-37.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Z],2009.

[10]参见《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内容。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Z],2011.

[12]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4):6-8.

[13]参见《2011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相关内容。

[14]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2/2991572.shtml相关内容。

[15]毛卫东.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6):15-18.

[16]刘亭,潘毅刚东方风来好远航——浙江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综述[J].今日浙江,2012(3):10-13.

[17]毛卫东.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6):15-18.

[18]毛卫东.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6):15-18.

[19]参见《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

[20]参见http://www.digitalgx.com/article/zh/zh102.htm相关内容。

[21]参见《2011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相关内容。

[22]参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相关内容。

[2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4]参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