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的内涵界定
考虑到空间的(海洋空间、陆地空间)属性,加之海陆统筹理念的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与地理学之长于宏观分析及重在探讨综合现象的复杂性,“关心于整个统一体中发现的任何重要现象之间关联性的探讨”的学科特性相适应[1],因此,地理学能为此领域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支持。海陆统筹问题本质上可以看做一个地理学问题。借此,本研究从地理学的特性出发,提出我国海陆统筹战略的对策分析框架。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从地理学的角度,更多关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强调系统的整体性。
与先前的相关概念相比,海陆统筹的理论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二元论。无论是海陆经济协调,还是海陆一体化发展等概念,都仍然带有明显的二元论观点。海陆二元论的观点,即将海洋和陆地分别作为两个实体,但是在海陆统筹理念中,其认识论体系本质上是一元论的,即在一个分析框架中将各要素融汇在一起,虽然在分析中根据空间属性的差异会涉及海洋和陆地等不同的要素,但其目的在于分析其中的组织安排及其整体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效应。
系统、零散论。先前的研究中,通常侧重于海陆要素的某一具体领域,如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其中的关系是零散的。以一元论为出发点,对海陆统筹的考察必然是系统的。统筹思想的哲学基础,即系统辩证法的思想,把事物的矛盾运动置于系统的普遍联系之中[2],促进事物向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海陆统筹亦是以人地(海)关系地域系统为分析起点,涉及各个子系统的运动。从空间属性上,可以看作海洋子系统和陆地子系统的互动;在内涵上,可以分成海陆经济子系统、海陆社会子系统、海陆生态环境子系统等。
多尺度、单一尺度论。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上的属性,在解释空间问题时,必然涉及多个空间层级上的关系,尺度的转换就成为统筹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许多相关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忽视,在处理海陆跟其空间属性关联的问题中出现了较多的困扰。因此,海陆统筹从不同尺度上审视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分析的范畴可以分解为在四个尺度上关联要素的相互作用,即全球尺度、全国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
空间、非空间论。海陆统筹涉及系统各个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作用,因此其空间的属性是不可忽略的。在统筹中,空间结构的演化、空间布局的安排、距离的权重及其在空间联系中的作用,都是海陆统筹发展所需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