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区域实施海陆统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沿海区域是实施海陆统筹的核心地区。首先,从区域总体发展格局来看,在沿海地区实施海陆统筹是必要的。在空间属性上,沿海地区通过大尺度的港—腹联系,对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陆地区的进出口需要通过沿海地区的港口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以沿海重要港口为起点,沿着铁路线向内陆延伸,形成若干条辐射线路,由此带动内陆腹地的发展。因此,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实现综合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实施海陆统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其次,从区域发展的时间尺度来看,在沿海地区实施海陆统筹是可行的。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启动实施,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同时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带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形成了沿海地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格局。此外,由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沿海地区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以及技术、制度方面的支持,对内陆地区发展起到组织和带动作用。因此,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有效推进。
同时,从尺度的连续性上来看,沿海区域是尺度转换的关键节点(图5-1)。从海洋系统来说,沿海区域是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地带,对内陆地区来说,沿海地区是其通往海洋的媒介。因此,无论是研究海洋、海岸带开发与治理模式,探索海陆相互作用机理,还是协调全国海洋与陆地区域发展战略,都应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在不同尺度上所承担的职能,关注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配置及其对区域联系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寻求尺度整合发展的实施途径。
图5-1 海陆统筹的尺度转换机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