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争端的应对策略

四、钓鱼岛和南海诸岛争端的应对策略

(一)三角稳定性原理

公理1:在所有的简单多边形中,三角形是唯一具有稳定性的多边形。

如果把三角形放在地球球面上,考虑其相对于地球表面的稳定性时,则三角形的形状也不能忽视。

推论1:如果把多边形放在一个平面中,即在不考虑多边形的顶点质量时,则三角形具有绝对的稳定性。

推论2:在立体空间,周长相同的三角形中,正三角形最稳定。

立体空间,正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大。比如,架设在地面上的三脚架,其底部大多是正三角形而少有其他形状,特别是锐角三角形。因此,其他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用其面积与同周长正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作为该三角形的稳定度指标,该指标介于0—1。

推论3:立体空间中的三角形,三个顶点质量的相对变化,影响其稳定性。

国家之间的稳定性,也要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考量。因此,在三边关系中不能忽视各利益方的相对质量(如实力、势力、影响力等)的大小。

外交中维护稳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取更多的利益,即把握主动权,提高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从稳定到控制力

1.双边关系中控制力的测算

对于双边外交来说,控制力就是双方综合实力的简单对比:

设PA是A的综合实力,PB是B的综合实力,用公式计算则:

2.多边关系中控制力的测算

对于三方外交来说,控制力不仅与综合实力有关,还和当事国与其他两国之间的友好性有关。

设A、B、C的实力分别为PA、PB和PC。假定两国之间的友好性对称,且A、B、C之间的友好系数分别是yab、yac、ybc,则有:

A的控制力为:

B的控制力为:

C的控制力为:

3.应用三角稳定原理和控制力模型妥善处理外交事务

稳定不是目的,掌握主动权、控制权进而争取更大利益才是真正的目的。

掌握主动权、控制权的途径,一是增大自己的权重,二是削弱对方的控制力,三是巧借外力抑制对方的控制力。这三条中,第一条完全靠自己,是最可靠的,但也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根本突破的;第二条一般不道德,也不宜提倡;所以,第三条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就是说,处理好双边关系需要实力;处理好三边关系既需要实力也需要智慧。“弱国无外交”主要针对的是前者,巧借外力,化敌为友或分化瓦解敌人,变不利为有利,也能赢得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处理好外交关系主要靠智慧。毛泽东当年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就是这方面经典的案例。

毛泽东这一思想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来自于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8],形成于70年代[9]。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后经邓小平等人的完善,形成了当时中国完整的外交理论和指导思想。该理论认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第二世界是可以争取和利用的力量。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

中国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外乎双边关系和三边关系的巧妙运用,其中的三边关系几乎占到一半。这些三边关系处理策略都是对三角稳定原理的巧妙应用,诸如围魏救赵[11]、借刀杀人[12]、假道伐虢[13]、远交近攻[14]、隔岸观火等[15]。利用三角稳定原理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思路是:如果要建立和维持稳定,则要努力构建三角关系;如果要打破稳定、防止稳定,则要主动破坏或制止建立三角关系。“攘外安内”和“以夷制夷”是我国未来外交中应该把握好的战略战术。

4.攘外安内,把握主动权,防止形成三角稳定格局

“攘外安内”,语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中国正处在崛起过程中,外部形势严峻,因此,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不能乱。而在对待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礁等问题上,尤其要与台湾协调配合好。这些问题的产生,本来就因为国共内战、对峙,才让美国、日本等钻了空子(美、日利用三角原理把双边关系变成三边关系,分化了我国的力量),造成现在这样被动的局面。如果海峡两岸还各说各话,我国则很难在钓鱼岛问题上赢得主动。

钓鱼岛从历史上看属于台湾管辖,但目前台湾不是独立的政治体,在国际上力量很小;中国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要处理好中日钓鱼岛事件,大陆和台湾就要统一行动。目前两岸分立,在钓鱼岛问题上各怀想法,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国家加以利用。海陆联手才能解决好钓鱼岛等棘手问题,最好进行两岸对话。要吸收当年台湾建设太平岛机场的教训——当时因大陆的反对,大大压制了台湾对南海的控制权[16]。若台湾能够对太平岛附近实施强大管辖权,南海问题可能就不会让某些国家有机会可乘,形成今天的被动局面。

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若局限在单纯两个国家之间,中国则占据主动权。因此,中国要积极推进双边解决领海问题的进程,防止有个别国家拉整个东盟或美国、日本等介入,也要防止将这些问题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拉联合国等第三方介入)。

5.以夷制夷——争取第三方介入,构筑新型制衡关系

“以夷制夷”语出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即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军事、科技和经济强国,一个是人口和经济大国。若中国和美国构成双方对峙,中国则处于不利的局面。因此,处理与美国的争端,最好拉上俄罗斯,或者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即毛泽东说的“第三世界”),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

中日关系方面,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超过日本,但在科技、工业制造等方面,中国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可以说是半斤八两。特别是近期日本极右势力掌权,整个社会极右化倾向明显。这时,要牵制日本,最好拉韩国、俄罗斯介入。在领海、领土问题上,韩国、俄罗斯与日本都有争端,把日韩、日俄之间的领海、领土争端摆出来,有利于中国。中国借《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拉“二战”同盟国进来,削弱甚至瓦解美日同盟,以此来抵制日本的极右势力,做法非常高明。

处理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关系时,要利用东盟中对中国友好的国家在东盟内部做工作,避免东盟一极扩大,特别是要防止与中国不很友好的国家主导东盟一体化进程,避免东盟形成与中国对立抗衡的局面。

【注释】

[1]王浩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编制,将提出重大改革措施[DB/OL].中国新闻网,2014-05-28.

[2]刘东生,马海龙.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7):48-51.

[3]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5/14/c_1110683295.htm相关内容。

[4]参见《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一文相关内容。

[5]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00652.htm?fr=aladdin相关内容。

[6]李克强.倡议加速“一带一路”建设 亚欧六国高官“出招”[DB/OL].凤凰网财经,2014-05-29.

[7]参见《“一带一路”布局全方位开放》相关内容。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J].历史研究,1999(5):23-42.

[10]Jiang A.Mao Zedong's“Three Worlds”Theory: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value for the times[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3,34(1):35-57.

[11]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2]语出《三十六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就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置敌于死地的目的。

[13]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晋献公依计行事,顺利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14]语出《史记·范雎传》《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15]语出乾康《投谒齐已》,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16]郑泽民.太平岛建机场,台湾当局又耍新招[J].世界知识,2006(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