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当前,研究港口—腹地范围或其联系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时间导向、距离导向、成本导向或是其综合的几种方法。对规模以上港口的研究,在其港口设施相对完善,具备相当吐纳能力的情况下,城市—港口间的交通通达成本仍然是决定港口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规模以上港口的腹地范围,仍以港口—腹地城市时间可达性为分析的起点。事实上,港口腹地包括单纯腹地和混合腹地,腹地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混合腹地,并不是专属某一港口,而是多个港口竞争的格局[7]。因此,本研究对腹地范围的划分,旨在对内陆地区选择港口的可能性大小做出一种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港口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力,为优化港口—腹地格局做出参考。考虑到2005年为我国“十一五”结束日期,且2006年1月1日宁波港、舟山港正式合并为“宁波—舟山港”后的港口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因此,通过2005年、2011年两个时间节点考察我国港口体系对内陆腹地的空间联系。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nfgis.nsdi.gov.cn/nfgis/chinese/c_xz.htm)下载1:400万数据(包括:国界与省界、地级以上居民地、地级以上边界),均为Shapefile格式;下载国家基础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万数字地理底图公路数据集、铁路数据集,均为E00格式。在ArcGIS10.1软件中将该E00格式数据转化为Shapefile格式,结合2006年、2012年的中国道路交通地图集,通过相关要素的数字化获得2005年、2011年的路网数据。

考虑大宗物流的运输,主要通过集装箱车辆运输、列车车皮运输、船舶运输(散货或集装箱)等方式来实现,因此主要通过分析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内河航道的格局来实现港口—腹地之间的通达状况。由于在计算中,我们所使用的成本栅格图为1 000m格网,即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每千米含有1个网格。因而在高速公路网、铁路网以及内河航道网络中的属性表中,新增加一列(Cost Val)作为成本值。参考相关研究,考虑大宗货物的运输,将高速公路网速度设为100km/h,铁路网速度设为80km/h,内河航道速度设为20km/h,无交通网络的地区设为10km/h,并对河流湖泊等地形阻碍进行了参数设置。应用ArcGIS软件中的ArcToolbox→Conversion Tools→To Raster→Feature to Raster,以cost_val为字段生成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的成本栅格图。

应用ArcGIS10.1软件中的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Raster→Raster Dataset→Mosaic to New Raster,将各类时间成本不同的栅格图进行叠加,其中高速公路、铁路和内河航道的时间成本进行叠加时采用的方法为Minimum,应用Spatial Analyst→Distance→Cost Weighted,进行港口时间成本加权图的生成,根据换算关系将结果重分类为10个等级的我国规模以上港口时间可达性等级图,并最终在Layout中完成,如图4-3所示。

图4-3 我国规模以上港口时间可达性

由图4-3可知,从总体上来看,2005年、2011年两个时期,时间可达性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呈三圈环状分布,在8小时辐射圈内,第一圈层基本包括了沿海各省市区,以及中部地区省份部分邻近城市,受港口的直接辐射,但闽西地区、桂北地区、粤北地区受地形所限,苏北地区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缺乏规模以上港口,其通达程度受到影响;第二圈层包含了中部地区的大部分和西南部分地区,处在沿海港口16小时的辐射范围之内;而第三圈层包括了黑河—腾冲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在一天24小时之内可以到达。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与沿海港口距离较远,交通网络密度较小,通达性较差。

从不同时期比较来看,2005年,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省份与沿海相邻近的区域,仍然有一部分区域,包括鲁西南地区、皖南地区、赣北地区、闽西地区、粤北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和道路网络的限制,通达性较差,处在8小时辐射圈之外;重庆、鄂西、湘西地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于缺少东西向的道路连接,与沿海地区的联系较差,处于16小时辐射圈外而落后于邻近地区;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区,由于深居内陆,交通网络密度小,其可达性在40小时以上,尤其是新疆西部、南部、西藏地区,通达程度非常低,与沿海地区的联系非常弱。至2011年,随着青藏铁路、太中银铁路、南疆铁路、宜万铁路等铁路的相继通车,全国高速路网的密度不断加大。港口—腹地之间的通达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西藏中、东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新疆西南部南疆铁路辐射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地区太中银铁路辐射地区,以及由于宜万铁路带来的西南地区、鄂西地区的通达条件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而高速路网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皖南地区、大别山区、闽西地区、赣南地区、湘南地区、粤北地区、桂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空间联系。

在通达时间的基础上,对腹地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判断。以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单元和4个直辖市为基本单位,利用ArcGIS10.1中的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Extraction→Extract Values to Points,将可达性计算的值附到各个城市所在点上,并通过属性表导出数据,进而得出各个港口到各个城市的时间成本。

除了时间成本之外,港口规模的差异也对腹地的吸引力产生不同,在此采用系统聚类测算沿海42个规模以上港口的综合发展水平,以中国港口年鉴2005年、2011年各港口城市经济社会统计公报为基本数据来源,结合部分网络数据,选取2005年、2011年港口货运吞吐量(万吨)数据,利用SPSS18.0,通过平方欧氏距离测算方法,采用组间连接计算类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归类,由此求得沿海港口综合发展水平聚类谱系图(图4-4),从中可以看出:

图4-4 2005年、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聚类图谱

2005年,当类间距离取6的时候,可以分别将两个时间段的沿海港口分为三种类型:上海为一类;大连、秦皇岛、青岛、深圳、宁波、广州、天津为第二类;其余各个港口为第三类。

2011年,当类间距离取7的时候,可以分别将两个时间段的沿海港口分为三种类型:上海、宁波—舟山为一类;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秦皇岛、唐山为第二类;其余各个港口为第三类。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三类港口赋予不同的权重,其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 不同类型港口判断矩阵及权重值

一般来说,从港口到腹地区域距离越短,其经济联系就越紧密,但是,如果城市与港口在资源上有互补性,那么其联系会比周边同样距离的城市更加紧密,如山西大同(煤炭城市)和秦皇岛港(煤炭港口)的经济联系比周边地区要紧密,因此,有必要对港口类型和城市类型进行再划分,不同港口类型对于不同类型城市,其相互联系强度应该是变化的。在此,根据重要资源物资(煤炭、铁矿石、石油),对港口进行划分(表4-2、表4-3)。通过计算φ值进行调整,φ值确定如下:

式中,Ei表示城市i,Pj表示港口j,Rc表示资源型城市,Rt表示资源型港口,Rj表示港口j的资源吞吐量。

表4-2 我国规模以上资源性港口类型

续表4-2

 
注:*表示其为综合性港口。

表4-3 主要资源型城市及类型

由此得到加权的港口—腹地可达性:

由于受到多个港口的辐射,最有可能选择辐射强度最大的港口,即令:

式中,A′ij即为港口j的腹地i,据此得出各个港口—腹地的空间范围如图4-5、图4-6所示。

进一步考虑经济权重的影响,建立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其式如下:

其中,Gij表示港口j—腹地i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Ei表示i城市的经济规模,用GDP(亿元)来反映,Pj表示j港口的服务能力,用港口吞吐量(万吨)来反映,据此得出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如图4-7、图4-8所示。

图4-5 2005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腹地划分

图4-6 2011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腹地划分

图4-7 2005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

图4-8 2011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