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是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从区域角度研究区域经济要素间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以及区域经济要素与区域自然要素、非经济要素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不安。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提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纲领性文件。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1996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通过这些会议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环保工作者的宣传,人们已开始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没有环境保护,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而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保持高质量的环境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要考虑发展过程中所依据的各种环境因素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是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相互作用因地而异,且处于变化之中。这种系统科学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和参与意识。因而,在制定和实施资源战略时,需要打破部门和专业的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2.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忽视对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缺乏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就无从谈资源的保护。因此,一个资源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应该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把系统的整体效应放在首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以而且应该是互相促进的。例如,投入到教育和健康的钱,可以增加人们的生产能力,而经济的发展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3.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口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在工业化国家中,人口的总增长率小于1%,有的国家已达到或接近零增长水平。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从1985年的37亿增加到68亿。因此,如何尽快地降低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的增长率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人口急剧增长,资源需求量在增加,环境质量在下降,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同时要注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靠的资源基础。保护资源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考虑。当人们没有其他办法可选择时,资源的压力就会增加。因此,关键的问题是给人们寻找出路,例如,在山区,可以引导农民把种粮食作物与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结合起来,走持续农业或生态农业的道路。过去,我们对渔业和热带森林的经营主要是对天然资源的开发,现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改进生产方法,以取得更多的鱼类、木材和林产品。

5.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其技术革新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迎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时,必须改变技术的方向,并对环境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意生产“社会产品”,如改进空气质量,或增加产品的生命,或解决通常企业在计算价格时没有考虑的环境及废物排放的问题。

发展环境合理的技术与对风险的管理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原子反应堆、电力网、通讯系统和大量的运输系统,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都有一定的脆弱性。为此,要采用完善的分析方法,吸取过去的教训,综合进行技术设计、标准制定和应急措施安排,这样才能减少问题的后果和大大减缓意外事件的破坏性。

6.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观和法制观

可持续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决策失误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能综合调控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管理水平高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社会高效、和谐发展的关键。

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策、立法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

7.可持续发展的群众观

社会发展工作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来完成。要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到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为此,要动员决策人员、科技人员、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参加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群策群力、协同完成。

8.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平等观

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社团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当代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社团与社团的关系上,同时也表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

9.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我们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稳固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其当前的首要任务,国际社会应给予帮助和支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经济发达的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全球的公共财物,如大气、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要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管理。

(三)可持续发展中的海陆统筹

树立正确的海陆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根据海、陆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组接和综合管理,把海陆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海洋开发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内陆发展服务,把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域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与陆上其他产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促进海陆一体化建设,实现海陆经济统筹协调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