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腹地联系的理论基础

一、港口—腹地联系的理论基础

在海陆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其核心命题之一是如何协调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关联与互动,协调港口—腹地的空间联系是重要的思路。古典区位论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后续的研究从探索海港布局的港口区位理论到港城联系互动与融合,到对各地区港口—腹地的划分,逐渐突破原有的尺度,考虑港口带来区域空间格局的改变及其影响,即鲁滨逊(Robinson)和希林(Hilling)所强调的港口系统包括港口内部系统、港口—腹地系统、港口—腹地市场系统、区域港口系统、港口总系统五个层次;当前的研究对港口内部系统、港口—腹地系统、港口—腹地市场系统的关注较多,而对区域港口系统、港口总系统等更大尺度上的港—腹空间联系互动的研究还较为有限[5]。同时,相关研究多基于要素之间的质量值,并未考虑到不同要素内在性质的变化,诸如基于重力模型等测度方式主要用于描述普遍无差别的相互作用,对于地区或港口的专业化分工及其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是必须加以考虑的[6]。因此,本研究在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职能、港口分类及经济实力,进而考察全国层面港口—腹地的区域范围划分,以及其相互间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为协调港口—腹地区域布局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