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计算结果分析

四、计算结果分析

(一)腹地空间范围的演变

总体来看,中国的港口—腹地体系,呈现出全国性港口和区域性港口分立的局面,全国性港口的空间极化效应十分明显,几大港口的腹地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这表明,按照里默(Rimmer)的港口体系理论[8][9] [10],中国港口体系的演化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即中心化阶段,在空间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中心港口。如上海港的腹地囊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部分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天津港的腹地囊括了华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地区,以及西北部分地区;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腹地涵盖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广州港、深圳港的腹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广西东部、湖南大部以及江西省大部;防城港和钦州港的腹地则包括了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其他区域性港口则主要辐射其周边邻近的城市。

从演化过程来看,伴随着一些传统港口的衰落和新兴港口的崛起,2005—2011年间,随着交通网络结构的改变以及港口的整合,全国港口—腹地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连云港位于陇海线端点,亚欧大陆桥起点,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港口,但随着周边地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的增加,连云港的腹地也不断被附近的日照港和上海港侵占,吞吐量也渐渐落后于日照等新兴港口。传统上,陇海铁路沿线是连云港最主要的腹地,2005年,其腹地仍然包括了苏北地区、皖北地区、山东南部以及河南北部陇海沿线地区,而到了2011年,其直接腹地只剩下苏北和皖北,其余地区被上海和日照替代;长江南岸沿线地区传统上属于上海港腹地,2006年宁波—舟山港整合之后,其影响力也逐渐提升,在这一带地区正逐渐取代上海港,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至2011年,其腹地包括了湘西地区、赣北地区、浙北地区,沿着长江南岸浙赣线沿线大大拓展。西南地区随着高速公路网的修建和北部湾港口的整合,由原来主要从防城港出海到2011年形成了钦州港、防城港并立的空间格局;青岛港在2005年腹地范围包括了山东大部分地区,而在2011年,其周边日照、黄骅等港口的兴起,对其腹地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挤压。

(二)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的演变

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和交通网络的改善,促使港口—腹地之间的联系度不断增强。2005年,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港口—腹地空间联系强度上差异非常明显:联系度大于1的地区除了中部的武汉市和若干资源型城市外,几乎全部位于沿海城市,而广大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大部、陕西、甘肃、陕西、西藏、新疆、宁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在沿海地区,分异也较为明显,比如苏北沿海。2011年,中部地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联系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西藏自治区仍然没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