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区域——江苏省案例
(一)区域概况
江苏省陆地面积10.26万km2,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陆地边界线总长3 383km,海岸线总长954km,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沿海城市以及南京、徐州、淮安、宿迁、镇江、扬州、泰州、无锡、苏州、常州10个内陆城市。2012年,全省实现GDP54 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0.1%,在全国属于经济发达省份。
(二)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特征
1.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2011年,江苏省海洋GDP为3 900亿元,在沿海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五,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在所占比重上,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曲折上升,但至2011年,海洋GDP占GDP比重仍然不到9%,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海洋人均GDP来看,2011年仅为4 937.33元,位列沿海省市区倒数第三位,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4.09亿元,位列沿海地区第三位,但与天津和上海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图5-8)。
图5-8 1996—2011年江苏省海洋GDP及海洋GDP与GDP之比
2.海陆经济差异巨大
从图5-9可以看出,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而江苏沿海城市的发展水平比内陆城市明显落后,不仅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沿海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南通也仅相当于扬州、泰州等市,而连云港和盐城则在全省的排名中处于垫底的位置,因此,江苏省属于较为典型的“O-L+”地区。
图5-9 江苏省各市人均GDP比较(前三市为沿海城市)
3.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江苏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南达长江口北支的启东嘴,长954km,海岸湿地面积4 439.43km2。由于湿地流沙不断淤积,海岸湿地不断生长,江苏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滨海土地[8]。迄今为止,江苏省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后备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表5-2)。
表5-2 江苏省沿海地区四个时段岸线推移距离
(三)主要政策措施
1.加强重视——落实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省通过一系列规划政策,促进海洋经济水平提升和海陆统筹发展。2009年6月,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规划的实施,为相对落后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规划要求,将江苏沿海地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9]。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不断落实,江苏沿海地区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将逐渐缩小,海洋资源、临港区位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图5-10)。
图5-10 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空间布局与海岸带功能分区
2.扬长避短——加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适度围垦与适度开发,变不利条件为发展机遇,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表5-3)。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自2010年到2020年,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总规模将达到270万亩。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将建设8个省级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探索形成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全面实施园区式综合开发,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
表5-3 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围区功能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