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地理格局看海陆统筹的紧迫性

三、从经济地理格局看海陆统筹的紧迫性

我国陆地资源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造成沿海地区发展的瓶颈,而不合理的区域政策也加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矛盾,因此,海陆统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沿海省份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以13%的陆地面积,供养40%的人口,创造6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已占GDP的10%[9]。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却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土地空间紧张,人口压力巨大,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严重问题,对资源能源的追求和对生存空间拓展的渴望促使人们将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

(一)庞大人口压力,是沿海地区发展最突出的矛盾

在此,用海岸线人口压力系数(CHP)反映我国海洋所承载的人口负担。20世纪末,每千米海岸线上平均有居民11 000人[10],到2010年,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下同)总人口来计算,每千米海岸线上居民人数达到了28 888人,而以全国总人口来计算,则达到了72 222人,我国的海岸线承载着更大的人口压力,这对海洋空间的利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资源能源重心和经济重心相对偏离,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能源的严重缺口

一方面,如图1-1所示,以重要的能源煤炭和原油为例,我国所有沿海省市均是煤炭资源净调入地区,也是原油净消耗地区,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庞大,加之其陆地资源能源匮乏,对内地资源大省和海外资源能源输出国严重依赖;然而另一方面,沿海地区所属海域的海洋资源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却未能有效利用。我国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m3,而且各个大海区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据估计,我国的海底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石油资源储量的10%—14%,海底天然气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储量的25%—34%[11],显示了我国海上油气开发的前景可观。

图1-1 2008年主要省市区煤炭净调量及2007年主要省市区原油净供给量(万吨)

在发展经济的驱使下,向海洋寻找资源和能源成为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目前,对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水平低,规模小,威胁生态环境,海洋权益争端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科学的海洋战略引导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 313亿元,比2012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1 96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2 344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 9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 9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 487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45.9%和48.8%。据测算,2013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513万人。[12]

如图1-2所示,我国的海洋经济一直稳步增长,近五年来更是发展迅速,占全国GDP的比重也逐渐上升。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对沿海地区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重视海洋经济是促进沿海地区区域发展的保证。

图1-2 我国历年海洋GDP及其占全国GDP的比重

(四)海陆统筹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的区域发展模式下,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一方面,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来自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工业发展和人口压力带来了海水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陆地污染成为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海洋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如海平面上升导致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以及土壤盐碱化和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海洋战略的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迫切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明确海洋的经济利用是当前海洋战略的主导方向,同时强调“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13]很有必要,是针对目前的海陆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区域海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海陆统筹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由于过去一直“重陆轻海”,海陆统筹战略在此更应该突出海洋战略的优先地位,而不能把海洋战略放在辅助的、为陆地战略服务的从属地位。其次,海洋战略如何与陆地战略相互整合衔接,以及海洋与陆地在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如何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制定系统的海陆兼顾、合理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实现海陆统筹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