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经济耦合协调
(一)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从协同学角度来看,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该作用决定了系统相变的规律与特征,系统的耦合度正是对这一类协同作用的测度[20]。基于此,本研究将我国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看作两个子系统,将其通过各自的耦合要素产生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海洋经济—陆域经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海洋经济子系统与陆域经济子系统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可通过两个步骤分析其耦合度,首先是对各子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其次是进行子系统间耦合度的计算和评价[21](表4-4)。
海洋经济子系统与陆域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功效是指各子系统内所有指标对该子系统的贡献的综合值,可通过系统集成方法来实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u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程度,λij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考察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建立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22]:
其中,C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u1和u2分别为海陆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但耦合度仅反映“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系统彼此影响的程度,此模型的不足在于难以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协调度模型[23]:
其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海陆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在此,考虑海陆经济子系统相对重要,取α=0.5,β=0.5。
指标体系包括A海洋经济系统和B陆域经济系统两个一级指标,在实际计算中按照不变价进行换算处理。
A海洋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指标涵盖A11海洋产业总产值(亿元)、A12海洋人均产业产值(元)两个二级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涵盖A21海洋第二产业比重(%)、A22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两个二级指标;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涵盖A31海洋水产产量(吨)、A32海洋盐业(原盐产量)、A33海洋石油(万吨)、A34海洋天然气(万立方米)、A35海洋矿业增加值(万元)、A36海洋化工增加值(亿元)、A37海洋生物医药(亿元)、A38海洋船舶修造(综合吨,万吨)、A39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A310外贸吞吐量(万吨)、A311滨海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11个二级指标。
表4-4 海陆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B陆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指标涵盖B11 GDP(亿元)、B12人均GDP(元)两个二级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涵盖B21第二产业比重(%)、B22第三产业比重(%)两个二级指标;经济增长能力(出口、投资、消费能力)指标,涵盖B31财政收入(亿元)、B32财政支出(亿元)、B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B34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B35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B36进出口总额(亿元)、B37居民消费水平(元)、B3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B3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9个二级指标。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式如下:
式中和xij分别为i地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和原始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此,采用均方差赋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均方差赋权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其权重是根据各指标在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而形成,由于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其客观性较强。其基本思路是,以各评价指标为随机变量,指标Xi的无量纲化属性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各指标的均方差,然后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的计算步骤为[24]:
(1)求随机变量的均值
(2)求Xj的均方差=
(3)求Xj的权系数
表4-5 1996—2011年海陆经济子系统耦合度值
(二)计算结果分析
从图4-10可以看出,海陆经济系统运行状态大体上呈逐渐增长的态势,陆域经济在1996—2000年增长较为平缓,而2000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开始加速发展;海洋经济在1996—1998年呈下降态势,在1999—2002年间缓慢发展,这反映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对海洋经济的忽视,在刚进入21世纪时,没有跟上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而2003年之后,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的日渐重视,海洋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与陆域经济子系统保持着旗鼓相当的增长速度。
图4-10 海陆经济子系统运行态势比较
通过计算得出1996—2011年我国海陆经济系统耦合度值(表4-5),对其结果进行拟合后(图4-11)发现,海陆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演变呈现一种阻尼振动的态势,即任何振动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在最初的运动中,即1996—2000年这一段时期,其系统耦合度波动较大,而此后波动逐渐变小,不断趋于稳定,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起,耦合度缓慢上升,说明海洋经济开始被关注,通过一系列系统的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与陆域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逐渐明晰,系统的运行状态得到有序地控制,促使这一时期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逐渐稳定在一个阈值中,并在系统运动中不断提升其耦合状态。
图4-11 海陆经济耦合度拟合曲线
进一步测算其协调度值,得到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度值(表4-6),其协调度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表4-6 1996—2011年海陆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值
(1)非协调阶段,自1996年起至2000年,系统协调度小于2。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主要目标在于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原先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在“九五”规划中,这一时期重点在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对海洋并未投以太多的关注。
(2)调整阶段,自2001年起至2007年,系统协调度处于2—4。这一时期,海陆经济系统协调度较差,但协调度在逐渐上升;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针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初步方略。在“十五”期间,开始关注海洋交通运输功能和海洋石油资源价值,提出“加强沿海主枢纽港口大型集装箱运输系统、专业化散货运输系统及主要港口出海航道建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5]同时,提出“努力发展海洋石油”,有利推动了海洋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对海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不仅提出发展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产业,同时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更提出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2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面关注海洋。
(3)初步协调阶段,自2008年起至2011年,系统协调度处于4—6。这一时期,协调度逐年上升,海陆经济子系统达到初步的协调状态。这表明,通过在“十一五”期间的一系列推进政策,海洋经济开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十二五”期间,更是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27]“十二五”海洋经济规划,对海洋各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明晰的定位和安排,旨在促进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海洋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28]。政策的支持和认识的转向,有效推进海陆经济协调度的不断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的系统协调度还不高,有待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促进海陆经济系统更加协调。
通过当前海陆经济协调度演变趋势,对海陆经济系统运行协调度进行预测,分别采用拟合度较高的二次多项式、一元线性回归以及指数回归等方法,得到不同预测方法下的海陆经济协调度预测值,分为高、中、低三个方案(图4-12)。到2015年,我国海陆经济系统协调度最高值可达到0.650 2,处于较高协调状态;中间值为0.617 5,处于协调性较好状态;低方案值为0.539 5,接近较为协调的状态。从近期的政策来看(表4-7),随着“十二五”对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各省市海洋经济区的成立以及相关政策制度及规划的出台,行政上的权力重组(2013年初重组国家海洋局,扩大其职权),对海洋经济的大力支持,这使得未来海陆经济协调发展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是有可能实现的。
图4-12 基于不同方案的海陆经济协调度预测
表4-7 不同预测方法下的海陆经济协调度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