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经济—社会系统互动效应

一、海陆经济—社会系统互动效应

海洋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最核心的关系体现在海陆经济对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上,在此将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海洋产业就业弹性与陆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海洋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效应。

(一)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1.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计算方式如下[34]

其中,Y表示总产出水平,L表示劳动力投入,分别以当年某经济总量和该行业劳动力人数来衡量。

根据测算,得到主要年份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表4-12)。总体来看,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从1996年的4.52,上升到2010年的11.81,海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各产业来看,作为海洋传统产业的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和海洋盐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为落后,2010年均在10以下;相比之下,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滨海旅游业都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作为支柱产业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海洋船舶制造业,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也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海洋船舶制造业,在10年的时间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倍(图4-24)。

表4-12 主要年份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

2.海洋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5],海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方式如下:

图4-24 2010年海洋主要产业劳动生产率

式中,Gi表示i部门产值,G为各部门总产值,Li为i部门劳动力人数,L为劳动力总人数。

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测算发现,海洋产业10年间整体略有所下降,说明一些较落后的传统海洋产业的生产方式未能及时改造提升,但总体上大于2,而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2010年,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盐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小于1,其生产要素有外流的趋势(表4-13)。

表4-13 主要年份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3.海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从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来看,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陆域产业;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海洋劳动生产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1,而陆域劳动生产率则一直小于1,其生产要素有向海洋产业流动的趋势,说明了海洋产业当前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表4-14,图4-25)。

表4-14 主要年份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

图4-25 2010年海洋主要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海洋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弹性是一变量(Y)对另一变量(X)的微小变动做出的反应[36],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37]

式中,GL为海陆劳动力就业平均增长率,GY为海陆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测算结果如表4-15所示,从海洋产业总体就业弹性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就增加0.34个百分点,高于陆域产业的0.24,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进一步计算海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2011年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数为3 420.8万人,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海洋产业能为社会创造11.63万个就业机会。

表4-15 海陆产业及海洋主要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从各产业部门来看,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和海洋盐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行业,以及在海洋产业中资本密集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而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等新兴产业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是未来促进就业的重点产业。

总而言之,相对陆域经济而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业需求也不断增加,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增加产业投入,扩大其产业规模,提高发展速度,不断丰富其产业内涵,特别是优先发展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将有力促进就业率上升。与此同时,应当加大对海洋专业教育和涉海职业培训的力度,提升潜在劳动力的行业技能,这将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带来总体效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