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模尺度转换的海陆统筹战略模式选择
表2-1所列的指标体系,只是宏观上的参考性指标,在实际决策过程中,须针对区域不同的规模尺度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作用层次,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20]。
1.首先,考虑地理空间上尺度与规模的转换。海陆统筹战略最大的尺度是全球,即覆盖地球表面的通透水体及由其所分隔的全部陆地;而最小的尺度是地方,是具有特殊性的某一具体地域范围。从全球到地方,在尺度与规模上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在此连续体上可以进一步分为:
(1)全球尺度,这里考虑到以我国的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全球尺度更多是指全球范围内与我国海洋权益密切相关的区域和海域。
(2)国家尺度,即我国领土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具有实际控制能力的地区。
(3)区域尺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21],在此特指在我国领土、领海范围之内,因某种属性和功能的需要而划分的若干地理空间范围,比国家的范畴小。实际选择中,可根据不同的要求,一般以经济区划中的若干经济区,或是四大海域及其相关联地区,或是沿海各省市为地域单元。
(4)地方尺度,通常意义的“地方”泛指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在此考虑到尺度划分的衔接,特指比前文所述区域范围小,其海陆统筹问题具有特殊性的具体地域单元,在我国以沿海地市或县域单元更为合适。
2.其次,从地理区域属性来看,一个区域的环境基础到上层建筑之间,亦构成一个连续体,在此参照欧洲空间规划,在此连续体上划分出四个维度,包括国土资源环境层、基础设施层、社会经济层以及制度文化层。国土资源环境层是指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资源条件等,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的基本条件,在海陆统筹战略中,更多关注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环境条件、海洋资源能源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交通、电讯、水电、商业、科技、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是社会经济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在海陆统筹战略中,更多关注港口及配套设施、交通设施、海洋环保设施、滨海产业工业园区、滨海旅游度假设施等;社会经济层,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在海陆统筹战略中,更多关注海陆产业的关联与空间布局以及区域社会网络与社会组织结构;制度文化层是区域最上层建筑,包括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文化艺术等,在海陆统筹战略中,主要体现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法律法规制定、海洋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
3.综合考虑尺度与规模的转换与区域的属性,将二者各自的四个维度相组合,就构成了海陆统筹战略的决策矩阵。一般而言,尺度越大,其战略决策就越偏向于政策性、宏观性问题,更多关注区域上层建筑;而尺度越小,其战略决策就越依赖于地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本身,可操作性更强。因此,在决策矩阵中,每一层次都有其核心战略,如图2-14所示,正好反映在该图中沿对角线的阴影部分。
因此,海陆统筹战略的核心,是在不同尺度上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问题。
图2-14 海陆统筹战略组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