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区域——山东省案例
(一)区域概况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全省下辖17个地级市,140个县(市、区),陆地总面积15.71万km2,近海域面积约17万km2,包括威海、烟台、东营、滨州、潍坊、青岛、日照7个沿海城市,济南、德州、淄博、泰安、莱芜、聊城、济宁、枣庄、菏泽、临沂10个内陆城市。2011年,山东省总人口9 417.23万人,全省GDP45 429.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9%[4],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
(二)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特征
1.海洋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山东省海岸线总长约3 100km,约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6,为北方地区海岸线最长的省份;良港众多,规模以上港口包括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等,2012年青岛港吞吐量超过4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海洋渔业、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5],其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条件(图5-5、图5-6)。
图5-5 1996—2011年山东省海洋GDP及海洋GDP与GDP之比
图5-6 山东省各市人均GDP比较(前七位为沿海城市)
2.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海洋经济在山东省经济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水平较高,增长速度亦较快,海洋GDP从1996年的513.74亿元,到2003年突破千亿元,“十一五”以来,其增速进一步加快,2011年达到7 89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2%,在沿海省市区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广东。海洋GDP占全省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不到10%,到2011年比重达到17.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11年,其海洋渔业产出2 388.2亿元,较2010年增长16.7%;滨海旅游业产出1 917.1亿元,较2010年增长19.1%;海洋化工业产出663.3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7.4%[6]。
3.沿海、内陆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图5-6可以看出,山东省人均GDP位于前三甲的东营市、青岛市、威海市均为沿海地区城市。而经济水平最落后的三个城市,即聊城市、临沂市与菏泽市均为内陆地区城市。内陆地区除了济南和淄博,发展水平都较低,沿海城市的人均GDP除了潍坊市较低以外,其余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城市。海陆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是典型的“O+L-”区域。
综上分析,如何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如何通过海洋经济带动全省发展,如何通过区域联动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缩小沿海与内陆地区区域差异,成为山东省海陆统筹的主要目标。
(三)主要政策实施
1.空间优化,发挥沿海带动作用
针对当前的海陆区域差异,通过协调区域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形成合理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通过落实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重点区域,促进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海陆空间开发格局,使山东省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都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形成空间上的优化布局。
2.发挥优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发挥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和滨海特色农业(图5-7)。
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以及资源能源优势,突出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
发挥海岸良港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依托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商务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
3.促进海陆产业联动
图5-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示意图
在产业—空间上实现陆海联动:在内陆地区城市,发展海洋产业配套及关联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通过构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打造海洋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平台”。为了进一步增强内陆腹地对山东省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加强沿海地区对内陆的辐射和带动,在规划中,进一步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的联动区域[7]。
4.加强空间联系,推进海陆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海陆一体化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强港口、铁路、公路、机场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联系,强化港—腹联动机制,为区域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山东省内海陆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产业关联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空间的互动,为带动后劲地区发展提供支撑,进而促进海陆地区的协调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