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形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一)海陆完全通达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在通常情况下,石油进口的海路运输及陆路运输处于完全通达状态,在此则仅考虑各石油输出国的波动情况和石油运输途中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基于安全和效率的最优组合。由表3-5和图3-7可以发现,中东地区一直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石油的比重占16.043%,阿曼达到14.613%,伊朗也达到了10.004%,三国之和便达到了石油进口总额的40%,可见中国目前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严重依赖。非洲的安哥拉和苏丹也在中国石油进口中承担较高的份额,分别达到了9.085%和3.335%。来自上述地区的石油供给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因此,在和平情形下海峡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陆路方面的石油供给主要通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管线运输。两国均为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且均与我国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之管线运输安全系数高,能为石油供应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来源,因此,在石油进口份额中所占比重较之2014年有所提升,分别达到了8.675%和4.515%。
表3-5 海陆通道通达情况下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 (%)
图3-7 海陆通道通达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二)马六甲海峡海运半通达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在马六甲海峡海运半通达的情况下,假设每年仅有一半的石油从马六甲海峡顺利运输到中国境内,那么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仅能产生一半的进口量,结合各石油输出国风险度指标,在此选择的份额组合如表3-6所示。
由此可见,中东和西非地区仍然是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在海路不能完全通达的情形下,从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等国进口石油的比重仍然分别占到了全部份额的12.155%、11.071%和7.579%;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是重要的陆路通道,在马六甲海峡受到干扰、海路不畅的情形下,俄罗斯的石油进口份额达到了13.144%,哈萨克斯坦的比重也达到了6.841%,两者之和占了近20%。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其石油供给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现,三国分别占了全部份额的6.920%、5.136%和3.165%(图3-8)。
表3-6 海路半通达情况下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 (%)
图3-8 海路半通达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三)马六甲海运完全受阻情形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在马六甲海峡完全受阻,从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海运完全中断的情形下,仅能寻求从陆上通道和向西半球国家寻找石油来源,这时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承担起向中国提供石油供给的重大责任(图3-9)。在此情形下,俄罗斯的石油供给份额占了全部份额的1/4之多,达到了27.11%,哈萨克斯坦达到了14.11%,两者之和占了41.22%。东南亚地区由于地理邻近,加之南海周边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附近国家的勘探、开采量不断加大,在中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中所占地位也日益重要,在马六甲海峡海运完全阻断的假设下,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对中国石油出口份额分别占到了14.28%、10.59%、6.53%,文莱和泰国也分别占到了3.26%和2.59%。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在石油进口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其比例达到了6.18%。此外,西半球也必须提供更多的石油供给,委内瑞拉和巴西的石油供给量分别达到了4.43%和4.29%。
图3-9 海路受阻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四)陆路受阻情形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在假设陆路受阻情形下,即原先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家的陆上石油通道被阻断。这一情形下,只能从海上寻求石油进口,中东国家、亚太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由于大部分石油供给均来源于海路,因此陆上通道的阻断对石油供给的影响较为有限,但这恰从另一面证明了中国石油供给来源的单一性,即对海运的严重依赖,当前应促进实现运输方式和路径的多元化,亟待通过陆路获得更多的石油供给(表3-7,图3-10)。
表3-7 陆路受阻情形下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 (%)
续表3-7
图3-10 陆路受阻情形下的石油进口份额选择
(五)石油进口路径及份额选择的优化方略
针对当前海陆石油进口的风险,必须打造替代路径,由于马六甲海峡的风险,一方面,应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促进石油供给渠道多元化,降低对特定地区的油气资源依赖;另一方面,应打通多条路径,通过对关键地区的争夺和重要线路的规划,获得石油进口的替代路径,主要在以下几个地区寻求突破:
1.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发掘
里海地区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美国能源部估计,该地区石油地质储量约2 00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8%[47],里海地区目前共有六条石油管线,其中五条是经由黑海—地中海输往西方的,剩下一条是从哈萨克斯坦的肯基亚克到里海附近的阿特劳管线,由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于2001年10月签署协议,双方合资成立管道公司,于2003年3月投产。至2010年,我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石油总量已突破1 000万吨[48],未来随着管线的完善与两国能源合作的加强,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石油量也将进一步增多。同时,伊朗在里海地区石油开采的前景也被日益看好,如果中国大力支持伊朗里海地区石油开发,将获得重要的陆上石油来源,而里海沿岸的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也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在未来应积极争取。总之,里海地区是中国未来寻求路径突破的重要环节,应加强与美俄等大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博弈,使之成为中国石油进口新的重要来源(表3-8)。
表3-8 里海沿岸各国2010年石油储量及开采量
2.蒙古国油气资源的开发
蒙古国是潜力巨大的能源合作对象,目前,蒙古国初步探明石油储量为60亿—80亿桶,而且大多位于与中国接壤的东、南各省。据蒙古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纲要计划,其原油产量在2020年可达到6 200万桶。虽然目前开采及进口数量不多,但其开采潜力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蒙古国的石油进口量一直快速上升,从1998年进口量0.56万吨增至2010年的28.7万吨[49](图3-11)。由于地理上的临近、经济上的互补,中国目前已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中国在蒙古国的石油资源开发上也获利最多,至今已有多家中国公司在蒙古国进行石油开采加工。2011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蒙古矿产资源与能源部签署了《关于扩大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将在能源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对蒙古国油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在今后将为中国原油供给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图3-11 1998—2010年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石油总量(万吨)
3.中缅石油管道的修建
为避免石油运输过度集中于马六甲海峡,可通过修建中缅石油管道来代替一部分海上航线。据规划要求,完全开通后的中缅石油管道运输量将达到马六甲海峡石油进口量的1/3[50]。因此,在假设马六甲海峡完全隔断且中缅石油管道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形下,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量能达到原先的33.3%,这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将发挥重大作用。
4.中—巴—伊石油管线
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当前,面对美国制裁下恶劣的国际环境,通过修建伊—巴—中石油管线,与沿途国家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对其扩大石油出口,打破封锁,获得更多国际支持形成有利的态势,而中国也将借此契机,促进形成伊朗—巴基斯坦—中国的石油运输路径,伊朗的石油将通过管线输入国内,大大提高安全度,使我国获得稳定的石油来源。而与美国等大国的博弈,是为了排除伊朗的干扰,推进建设,为我国争取更多利益。
5.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
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石油输出地,储量和产量都在世界前列,随着南中国海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这一地区也将成为继波斯湾之后又一个争夺油气资源的焦点(表3-9)。中国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一方面,积极维护在南海的主权,争取这一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加强与产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和石油勘探、开采方面的支持,由此获得距本土更近、更加安全稳定的石油供给来源。
表3-9 东南亚主要国家和澳大利亚2010年石油储量及开采量
6.拉丁美洲地区
拉丁美洲石油储量丰富,加快和深化拉美石油能源战略的实施,成了我国对外“开源”的重要举措之一[51]。但作为传统上美国的“后院”地区,中国在石油领域想从这一地区获得效应,要比其他地区困难,通过曲线进入、逐渐渗透的方式进入拉美石油市场,以获得更多的石油开发和经营权利,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等石油生产国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通过上述分析,可对我国未来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首先,考虑马六甲海峡中断的风险和中缅石油管道的修建,在预计2020年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增加量的基础上削减1/3的流量;其次,考虑伊朗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达到330亿桶,约占伊朗石油储量的16.5%,伊朗石油输出量达到原先的120%左右,同时,由于伊朗—巴基斯坦—中国石油陆路管线的通畅,伊朗对中国的石油供给将考虑全部预期的进口量;第三,根据相关协议,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石油将各自达到3 000万吨的规模,蒙古国则按照当前的开发预期,石油供给量可以增加至200万吨;第四,到2020年,中国取代欧美成为非洲地区石油最大的需求商,对华石油供给将有机会增加到其出口量的30%左右;第五,东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供给量将增加一倍左右,其中根据相关资料,巴西从2010年起,至2019年,每天将向中国出口20万桶原油,相当于每年1 000万吨原油,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计划从2010年开始,使出口中国的石油量提高到63万桶/天[52]。
由此形成优化之后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如图3-12、表3-10所示。从进口路径选择来看,石油进口的主要路径也拓展到五条,其中三条为陆路通道(中—俄;中—巴—伊;中—哈),两条为海上通道(中—中东;中—拉美);在份额比重上,中东地区的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曼,陆路邻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非洲地区的安哥拉、苏丹,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都占了较高的比重,其来源更趋于多元化。
图3-12 优化之后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
表3-10 优化之后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进口份额 (%)
续表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