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
(一)背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6]。
(二)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既是一个区域战略又是一个对外开放战略,是两个战略的结合,将国内的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海陆统筹,沿着古丝绸之路实现对外开放(图7-3)。
图7-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图
“一带一路”是对外开放战略、国际战略,因为丝绸之路既是一个连接亚欧的纽带,又是两大洲的纽带。我国的东部沿海连接着太平洋,一直向西越过中亚又到了欧洲,连接大西洋,是两大洋的纽带。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东亚到南亚,则连接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一路”是区域战略,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向西开放到达中亚和欧洲,西南地区可以向南开放到达东亚和南亚,也可以从印度洋到达欧洲,这对拓展西部大开发空间,实现国内宏观格局意义重大。
作为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格局、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2013年,中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目前,“一带一路”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编制并上报国务院,并已在2016年4月正式公布。“一带一路”规划主要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扩大我国地缘政治影响,稳定周边,保障边疆稳定和能源战略通道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二是打通我国陆上、海上贸易通道,布局跨国产业链,促进东西部平衡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密切欧亚各国经济联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区和谐繁荣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打造一个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经济带。“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应优先发展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已成为广泛共识,其中,初始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点。同时,陆、海丝绸之路建设各具特色,应齐头并进、相互支持,陆上的口岸、道路和海上的港口、航路,都是新时期丝绸之路建设的支点和重点。
具体方式是,采取由点到轴的方式推进。其中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和能源运输线为轴线,以沿线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等中心城市和诸多的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
而“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省份及具体范围目前也尚未确定,相关部门将展开调研,协调各省间的对接,形成一个顶层战略规划。规划的原则也是实现包括航空、信息、高速铁路等立体的互联互通,加强双方贸易和投资等。
从战略被提及之日起,国内哪些区域会被划入“一带一路”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最初规划考虑国内部分将纳入的范围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市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东部五省。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7],这是更大规模的海陆统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