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从源头进行污染整治,主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循环经济思想逐渐被广为接受[14]。
有关循环经济的定义不少。但循环经济建立在3R原则之上,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这一点是绝无异议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多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体现在输出端,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为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循环经济的两大支撑体系是系统论与生态学,其核心在于要像生态系统一样,建立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组分(图2-6)。
(二)循环经济在各产业中的运用
1.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农业是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使农业系统能和谐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
循环型农业的特征有:(1)生产流程的“循环化”设计;(2)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相互依存,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3)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
2.循环型工业
循环型工业的概念是建立在过去十年中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之上的。清洁生产是将综合的预防性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工艺、产品和服务中,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工业生态学是一种在可持续基础上对人类活动进行管理的方法。
图2-6 循环经济和线性经济模式的比较
循环型工业的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上,即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层次。循环型工业系统是由生态工业链、生态工业园(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EIP)等要素构成的。生态工业链指一系列企业,它们试图相互利用对方的副产品(能量、水和物质),而并非把这些副产品作为废物处理。生态工业园就是把一些在生产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物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以达到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图2-7)。
三次产业的相互循环如图2-8所示。
图2-7 生态工业园网状循环图
图2-8 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循环模式
3.循环型信息业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循环型信息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3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原则,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提供利用,即信息服务业的内部循环。二是发挥信息的作用,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可循环的信息资源部分代替物质资源,实现信息服务业的外部循环(图2-9、图2-10)。循环型信息业存在以下特点:
(1)信息业的本身特性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
(2)信息业体现了知识信息、信息技术频繁的创新;
(3)信息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图2-9 循环型信息业内循环模型示意图
图2-10 循环型信息业外循环模型示意图
(三)海陆之间的循环
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无休止的物质和能量关联。科学利用这种关联关系,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保持海陆生态系统平衡与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关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循环经济正是这种能够统筹海陆经济发展并实现最佳综合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人们根据经济活动的生产对象以及空间区位特征等的差异将经济活动整体分为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有其合理性,但由于海陆产业之间也可形成共生关系,因此,仅仅将循环经济分成陆地循环经济和海洋循环经济并不全面,在实际操作和分析中也不方便。按照支撑循环经济的产业载体类别的差异,可将循环经济划分为海洋循环经济(只包含海洋产业)、陆地循环经济(只包含陆地产业)和海陆循环经济(兼有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三大类别,由这三类循环经济所组成的海陆循环经济体系(图2-11),是未来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陆地循环经济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实现陆地生态系统范围内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流向海洋的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海洋循环经济的构建,直接有助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范围内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更为重要的是,海陆循环经济的构建,有助于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机联系起来,在统筹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图2-11 海陆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示意图
虽然现代海洋经济在其所具有的资源依赖型、技术资金密集型、高风险型和国家主导型等核心特征上与陆地经济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在发展次序上,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向海洋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往往同属于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这就为人们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之间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及其共生关系,从而构建海陆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我国沿海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沿海各地发展实际,充分利用陆地产业和海洋产业之间的互补、共生关系,合理布局相关临海产业,努力构建起既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又促进各地互补与合作的海陆循环经济,对沿海地区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和实现经济活动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谓临海产业,是指需要依托海洋空间和其他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兼有陆地产业和海洋产业的部门,主要包括沿海地区利用海运原料和产品的工业、利用海域空间的企业以及可大量用海水做冷却水的企业等。临海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前,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沿海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临海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沿海各地所培育的一些临海优势产业也已显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临海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空间布局分散、海陆产业链整合不畅、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小、岸线无序过度使用、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15]。这既影响到海洋优势由海域向陆域的转移和扩展,又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沿海各地要充分发挥海陆综合优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与沿岸陆地产业的统一规划,着力构建海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沿海地区能够凭借海陆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既扩展海洋经济对陆地经济的影响,又拓宽海洋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并很好地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天津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所采用的“火力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海陆循环经济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在促进海陆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理念[16],有利于实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然,陆海统筹的内涵并非只囿于沿海地区,广大内陆省市地区的发展也要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起适当联系。相应地,海陆循环经济也可在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之间形成。例如,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引渤济锡”项目,就是计划由矩阵集风发电工程、风能氢基制油及合成天然气工程、引渤济锡海水输送工程、海水淡化及制盐工程、褐煤露天煤矿开采工程、选煤厂和矸石电厂工程等七大工程项目,组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它将海水输送、海水淡化、海水化工与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生态治理和农业发展等链接在一起,形成海陆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为海水利用开辟了全新领域,而且对我国内陆地区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