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开发建设构想

二、三沙市开发建设构想

三沙市开发建设涉及行政运行机制、土建—基建—城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但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从海陆统筹的角度做出安排。

(一)管理运营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连续有效地实施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理,政府于1959年成立了隶属于海南行政区的三沙工作委员会(当时属广东省)。1988年建海南省,“三沙工委”隶属于海南省政府,行使海南省人民政府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但是“三沙工委”这个行政建制是县级建制,要应对南海问题,在维护南海海洋权益中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化国家对领土、领海的管辖权,必须建立高层次的行政机构,才能发挥行政区政府的职能。

三沙市成立后,可以按照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开发辖区内的海洋资源,组织辖区内的各项生产,发展辖区内的经济和保护海陆域环境。尤其要按照“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54]”的精神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油气资源与渔业生产的关系。

三沙市政府是集党政军权力于一身的地方一级政权机构,这样的一元化领导将有利于中国政府对南海地区施行有效的管理运作,在应对南海局势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既现实可行又科学合理。

(二)土建—基建—城建

三沙市国土范围大,但真正可用于居住和建设的土地较小,合计不过13km2。因此,必须保护和高效利用好这些土地,而且要努力构筑新的固体国土,为将来更好地保护及利用南海创造条件。

1.三沙市地质概况

三沙市所在的南海海底地形复杂,主要以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部分呈环状分布。在中央海盆和周围大陆架之间是陡峭的大陆坡,南海诸岛就是在海盆隆起的台阶上形成的。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扎根于西陆坡区的西沙台阶和中沙台阶上。西沙群岛主要由珊瑚礁组成,它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由岛、洲、礁、沙滩组成。中沙群岛发育在南海海盆中的中沙高原上,主要部分由淹没在水中的环礁和暗沙组成。南沙群岛形成于南陆坡区的南沙台阶上,整个岛群发育在平均水深1 700m的南沙海底高原上,共由230多个岛屿、沙洲、滩、礁和暗沙组成。

三沙诸岛大部分是由珊瑚礁组成的,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群体死后遗骸经过破坏、搬运、沉积以及胶结等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岩土体。珊瑚礁砂砾屑和礁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碳酸盐类的文石、方解石和白云岩。正由于珊瑚礁的形成环境和方式、物质成分等的差异,使珊瑚礁与一般岩土体有着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礁体不同的工程地质可适宜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建设,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地基的承载力及变形特性与工程建设直接相关,就承载力而言,珊瑚礁地基沉降量相对较小,完全可以满足三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对地基的设计要求。

2.三沙海岛建设工程技术及建筑材料选择

珊瑚礁为骨料、海水拌制混凝土随着三沙市建设的大力推进,海岛工程建设项目日渐增多,所需的砂、碎石等常规建筑材料和施工用淡水,如果均从大陆运输,其成本非常昂贵,而且还会拖延工期,因此,开发可以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是海岛建设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而以珊瑚礁为骨料、用海水拌制混凝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沙群岛260余个岛礁,绝大多数由生物礁构成,各岛屿松散堆积物以珊瑚碎块和珊瑚砂为主,一般占总颗粒数的60%—80%,这为岛礁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珊瑚礁在岩石学上统称为礁灰岩,珊瑚碎屑矿物成分主要是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碳酸钙含量高达96%以上[55]。珊瑚碎屑是一种多孔状物质,在混凝土骨料的分类上属于天然轻骨料,其自身强度比较低,珊瑚骨料混凝土起骨架作用的不是珊瑚碎屑,而是硬化的水泥浆。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珊瑚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渗透性、力学特性、声学性能、密度和耐久性。赛义德等(Saeid Kakooei,et al)[56]对珊瑚骨料混凝土和硅酸岩骨料混凝土样本进行了测试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珊瑚骨料混凝土的电阻率和抗压强度比硅酸岩骨料混凝土要低很多,其原因是珊瑚骨料中出现了氯化物,此外,珊瑚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硅酸岩骨料混凝土低。跟传统混凝土相比,珊瑚骨料混凝土的渗透性高、隙间距大、抗压强度低、耐久性低、干燥收缩和体重下降率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陈兆林等通过对海水拌养混凝土耐海水侵蚀试验和海水中化学成分对水泥胶砂与骨料的影响分析,以及海水拌养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与调查结合长龄期强度跟踪观测,研究了海水拌养素混凝土的耐久性[57]

实验结果表明:①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岛礁上,可以采用海水拌养混凝土修建工程,海水应为无杂质的清洁自然海水;②在远离陆地的岛礁上,可以就地取材,采用岛礁上的珊瑚礁砂,以及从陆地上船运的碎石河砂为骨料;③海水拌养混凝土适宜用于不配置钢筋的素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防护措施阻止或防止外界环境的氯离子渗入混凝土内部,从而降低珊瑚混凝土的腐蚀[58]

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提高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②在混凝土表面加涂层;③使用合适的掺合剂;④采用耐腐蚀钢筋、钢筋阻锈剂等。

在已有工程应用方面,西沙工程的防波堤、防砂堤等港工混凝土构筑物建设,就地取材,充分混合海水,拌制了珊瑚混凝土以替代河砂、碎石的普通混凝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59]

3.人工浮岛建设

西南中沙群岛虽然海岛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海岛面积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建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人工浮岛显得尤为迫切。

人工浮岛技术是由德国的BESTMAN公司提出来的,随后许多国家都展开了研究。中国科学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人工浮岛技术,从最初的农作物水上生产逐步应用到水环境治理等领域。

人工浮岛的功能大体有: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美化水域景观,防浪护岸作用等。海岛边坡如果能建成连片的海上人工浮岛,则可产生显著的削波防浪与护岸效果,大大减轻风浪对海岸的侵蚀[60]

(三)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海洋捕捞。过度的海洋捕捞导致渔业种群衰退,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目前,南海北部的渔业资源日趋衰退,主要表现为:浅海区的渔业资源密度下降,渔获物低值化、小型化和低龄化。渔业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因过度捕捞引起的种类更替十分明显,渔获组成向小型化和低值化转变。在20世纪70年代底拖网渔获组成中,经济种类占总渔获物的60%—70%;在1983年的底拖网调查所获样品中,经济种类的合计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的51%,且渔获物主要由不足1龄的幼鱼组成。1964年底拖网渔获密度为549kg/km2,其中浅海为401kg/km2,近海为609kg/km2,外海为590kg/km2;1998年的渔获密度降至152kg/km2,三个海区的渔获密度分别降至117kg/km2、158kg/km2和175kg/km2,较1964年分别下降了71%、74%和70%[61]

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入海和海上油田开采的污染物入海量急剧增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赤潮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赤潮生物类增多,发生范围扩大,时间趋长,大范围海域面积超过一类水质标准。2010年,南海海域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共约1万km2余,占统计海域的40%,污染海域占南海渔场面积的15%。南海作为一个半封闭海域,海区内环境和生物资源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资源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大小,资源遭到破坏后很难从其他海域中得到补充。一定时期内,特定海域的渔业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做到保护、平衡与持续发展,三沙市成立后已着手南海捕捞渔获种类、产量和渔船分布等统计及分析研究[62],并在中沙群岛的美济礁发展生态养殖渔业,目前已放养了石斑鱼(Epinephlus)、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琼枝(Gelatinae)、麒麟莱(Eucheuma)等苗种。美济礁作为三沙市渔业资源增殖基地,并对南海现代化渔业建设起到支撑作用[63]

三沙市陆地面积狭小,在三沙市驻地的西沙群岛(永兴岛、琛航岛、赵述岛、中建岛、甘泉岛)岛陆面积仅3.27km2,南沙群岛中的太平岛面积也仅0.42km2,土地承载力低,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开发资源与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为此,要加强对西、南、中沙海域岛礁的生态保护,重点保护海岛岛体、海岛自然资源和海岛生态系统,防止海岛岸线侵蚀。

目前,三沙市设有热带海洋动物保护区、西沙东岛白鲣鸟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沙东岛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并设立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面积达90%以上。

为了考虑三沙市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岛上不宜布局污染环境的企业。目前,三沙市只有海洋渔业生产和为岛上居民生活服务的设施。今后,三沙市宜根据资源特点,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的产业。

三沙市要建设成一个以低碳理念为主体的城市,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地系统、市政设施系统和房屋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

(1)低碳交通。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在交通建设方面,尽量就地取材,建立低碳型公路。在三沙市建设以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住宅、景观为主的功能区内,建立景观步行网络。根据三沙市城市区域特色,将住区内步行区域划分为滨水景观步行区、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及交通集散区,并建立跨区域的完整步行系统。

(2)低碳建筑。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建筑材料、建筑单体设计等;收集雨水储存利用;地表水半自然循环利用系统和地下水自然循环利用系统有机结合,形成水循环利用系统。

(3)低碳能源。可利用的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对住区内的生活垃圾采用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其中无机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等再回收利用,有机垃圾经过处理后作为肥料使用,从而达到既实用又环保的效果。

(四)产业经济发展

三沙市当前开发重点区域是西沙群岛海域,重点海洋产业则以发展旅游、渔业、油气等为主。

1.旅游资源开发

三沙市最先发展的海洋产业是旅游业,重点发展游轮经济。游船码头设在海南岛南部的三亚市,游轮经过西、南、中沙海域,以看海为主要内容。南海的海水透明度、水色比起中国其他海域海水全年的透明度都高20m。南沙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能达到40m余(极值47m)[64],由于海水透明度高,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游弋在暗礁、暗沙、暗滩上的鱼群,以及附在礁盘上的贝类、海参。

三沙市海水之美是因为海水的颜色深浅不同,吸收和反射阳光的光谱以及阳光入射角度的变换也不同。因此,海水从蔚蓝、浅蓝、绿、浅绿,会变色为棕黄、褐色(即水色,水色号越低,水色越蓝)。三沙海域的海水是中国水色号最低的地方,尤其夏季的海水水色号可以低于2,而同一时期的渤海、黄海、东海近海海水的水色都在10以上[65]。从海南岛至西沙群岛的航线已确定,2013年5月初次开通了游轮航线,这是当前三沙市经济收入的重要海洋产业。

2.海洋渔业资源开发

目前,三沙市渔业生产主要在北部湾、西沙、中沙和南沙渔场作业。渔业属于低敏感度的海洋资源,同时海洋鱼类生物又具有洄游性,无法从根本上界定资源所属国家的范围。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中国三沙市所辖的南海渔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从事渔业生产的场所。

三沙市海域海洋捕捞渔获量逐年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不到700×104t,到1995年近1 000×104 t(996.6×104 t),到2010年增长到1 312×104 t,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6.3%。以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主,其中,中国的渔获产量占28.5%。

3.油气资源开发

目前,三沙市的油气资源被越南等周边国家大量、快速开采。越南自从20世纪80年代掠夺中国南海石油以来[66],1991年石油产量450×104 t,2010年石油产量增长到1 800×104 t。马来西亚在南通礁至曾母暗沙间的海域打出了90多口油气井,石油年产量超过3 000×104 t。文莱已开发油田9个、气田5个,年产原油840×104t。越南、文莱和马来西亚三国在中国传统疆界线内开采的石油产量共5 850×104 t,比中国2010年海洋石油产量4 710×104 t还多1 140×104 t[67]。越南、文莱和马来西亚三国目前已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中国与周边邻国存在岛礁争端,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中国在海南省成立三沙市,主要为了要在三沙市海域中发展中国的海洋油气产业。为此,2012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三沙市海域中的中建南盆地和万安盆地设立九个对外开放油气区块,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开发。这些区块的总面积约为16×104 km2,区块紧靠中国海域疆界线[68]。2012年8月,中海油又公布第二批共26个中国海域石油开放区块,其中三沙市范围内有4个,主要在西沙群岛海域[69]

根据三沙海洋资源特点和三沙市的现实状况,宜以发展实业经济为主,逐步建设涵盖捕捞、养殖、种苗、加工等海洋渔业产业的生产体系;扩大三沙市捕捞生产规模,在西南中沙开展深水网箱养殖试点,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发展大吨位水产加工船舶,在市内各岛进行现场收购与加工。在合适海域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探索深海养殖种苗的人工培育。关于海洋油气生产可用深水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和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等船舶,在海上进行开采、处理、储存和装卸。旅游业宜发展食宿在船上的游轮经济,减少旅游者登岛造成的污染。目前,三沙市住人岛上的饮用水要从180km外的三亚、文昌等地用船运来。要在住人岛上发展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淡水的需求。利用海洋新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和风电以及太阳能等发展海洋电力业[70]

【注释】

[1]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M].王铁崖,邵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张才圣.德意志生存空间问题的终结[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84-288.

[4]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蔡运龙,等.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张耀光,韩增林,安筱鹏.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6):494-502.

[7]刘江永.安倍再度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3(2):3-127.

[8]李国强.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的由来[J].求是,2011(15):49-51.

[9]鞠海龙.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现实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5):58-61.

[10]郭渊.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4):83-90,149.

[11]王传剑.日本的南中国海政策:内涵和外延[J].外交评论,2011(3):100-110.

[12]邓凡.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J].太平洋学报,2011,19(11):82-91.

[13]郭渊.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必由之路[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19(2):127-135,150.

[14]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1(3):35,51-57.

[15]刘云刚,王丰龙.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3):1-6.

[16]保罗·克罗瓦尔.地理学思想史[M].郑胜华,刘德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26.

[17]孟宝,张勃,丁文晖,等.地理尺度问题中不确定性原理的假设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29-32.

[18]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新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9]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1):11-18.

[20]Smith N.Uneven Development:Nature,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2rd ed.Cambridge:Blackwell,1990:160-178.

[21]Brenner N.The limits to scale?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scalar structuration[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1,25(4):591-614.

[22]Tsukamoto T.Devolution,new regionalism and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Japan:emerging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tics of scale in Osaka-Kansai[J].Cities,2011(28):281-289.

[23]Clarke N.In what sense‘spaces of neoliberalism’?The new localism,the new politics of scale,and town twinning[J].Political Geography,2009(28):496-507.

[24]Kelly P F.Globalization,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in the Philippines[J].Geoforum,1997,28(2):151-171.

[25]Meadowcroft J.Politics and scale:some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1):169-179.

[26]Williams R W.Environmental injustice in America and its politics of scale[J].Political Geography,1999(18):49-73.

[27]Zulu L C.Politics of scale and community-based 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Malawi[J].Geoforum,2009(40):686-699.

[28]吕一河,傅伯杰.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2):2096-2105.

[29]刘建梅,裴铁璠.水文尺度转换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305-2310.

[30]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4):433-436.

[31]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J].人文地理,2004,19(4):68-76.

[32]刘云刚,王丰龙.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0):1368-1378.

[33]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M].刘毅,刘卫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

[34]刘云刚,王丰龙.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0):1368-1378.

[35]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M].刘毅,刘卫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

[36]刘云刚,王丰龙.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0):1368-1378.

[37]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8]刘云刚,王丰龙.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0):1368-1378.

[39]宫占奎.2011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0]参见2012年2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举行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fyrbt/t909551.htm相关内容。

[41]林先江.中国与亚细安国家的协作与争议[N/OL].联合早报,2011-11-23(14).

[42]参见2011年1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举行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chn/gxh/wzb/fyrbt/t878272.htm相关内容。

[43]刘云刚,王丰龙.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3):1-6.

[44]薄蓉,唐旭,冯连勇,等.中国的石油安全令人堪忧[J].中国能源,2012,34(10):24-28.

[45]周尚意,张晶.中国原油进口风险度以及对国内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1):17-25.

[46]张杰,邱宏.海盗与海上武装抢劫犯罪的统计和分析(2000—2010)[J].国际资料信息,2011(6):7-11.

[47]庞昌伟.里海油气管道地缘政治经济博弈态势分析[J].俄罗斯研究,2006,140(2):58-61.

[48]吴绩新.里海BTC石油管道与中国石油安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1-5.

[49]参见2002—2010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50]林锡星.中缅石油管道设计中的美印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7(5):32-36.

[51]于民.拉美石油能源博弈与我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0,176(2):63-67.

[52]参见http://oil.in-en.com/html/oil-1100110050740393.html相关内容。

[53]王名舟.中国设立三沙市的战略与现实意义[EB/OL].[2012-07-25].http://news.hexun.com/2012-07-25/143954857.html.

[54]刘江,周锡生,王平兴.江泽民主席接受美国电视台记者采访[N].人民日报,1995-10-25(2).

[55]陈兆林,孙国峰,唐筱宁,等.岛礁工程海水拌养珊瑚礁、砂混凝土修补与应用研究[J].海岸工程,2008,27(4):60-69.

[56]Saeid K,et al.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2012,27(1):73-77.

[57]陈兆林,唐筱宁,孙国峰,等.海水拌养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与应用[J].海洋工程,2008,26(4):102-106.

[58]赵艳林,韩超,张栓柱,等.海水拌养珊瑚混凝土抗压龄期强度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2):43-45.

[59]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EB/OL].[2014-02-2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525.P.20140225.1336.033.html.

[60]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EB/OL].[2014-02-2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525.P.20140225.1336.033.html.

[61]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2]白福臣,罗鹏.南沙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4):5-11.

[63]参见辛华的《中沙群岛渔业科研基地成立 投放数万鱼苗珍珠贝》一文相关内容。

[64]海南省海洋局编著,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65]鲍忠和.海水水色最美的地方[N].中国水运报,2012-08-06(4).

[66]张耀光,韩增林,安筱鹏,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6):494-502.

[67]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8]高之国.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69]张耀光,刘桂春,刘锴,等.液化天然气船(LNG)制造国内外进展[J].海洋经济,2012,2(6):7-13.

[70]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中国海南省三沙市行政建制特点与海洋资源开发[J].地理科学,2013(8):97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