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
(一)背景
2012年底,李克强在江西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要用好长江这条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强调“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路在转方式调结构,而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2013年7月,习近平考察武汉时表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3年9月,发改委和交通部开始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提出建设综合交通、产业转型等六方面长江经济带。
2014年3月,“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二)战略定位和意义
事实上,从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构想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历程经过了30年。从国家层面看,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中巴(巴基斯坦)及中印缅经济走廊。依托这四个定位,最终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新的支撑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轴线,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九省两直辖市(图7-2)。长江全长6 300km余,其流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其战略意义重大而又深远:长江流域通航能力强,经济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打造黄金水道经济带,实现由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梯度发展是发掘、释放我国广阔腹地的重大举措。此外,长江经济带和别的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其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未来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4]。
图7-2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重要领域
完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和拓展黄金水道综合功能,扩大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依托黄金水道,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壮大沿江城市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环境保护要求,提升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黄金水道
加快形成干支流协调的高级航道系统,扩大三峡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过江通道,优化沿江港口群的功能布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一线一轴”战略构想:“一线”即沿海一线,“一轴”即长江。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2009年,七省二市推动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综合交通体系
为充分发挥长江航线的最大效益,将以重要港口为枢纽统筹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快速铁路网:未来计划建设自上海经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自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四条横贯东西和15条连接南北的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
3.新型城镇化
沿江城市群发展已具备经济支撑带基础条件,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沿江上游、中游城市群借力黄金水道开发,构建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内交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流通,提高区域总体城镇化水平。
4.产业转型升级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在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当前,上、中、下游地区之间未来将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加以优化升级,对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利用长江航道和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合理布局。下游地区将向高科技研发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的集聚地方向发展,中游地区将打造成我国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上游依托资源型产业加快科学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