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的定义

二、海陆统筹的定义

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海陆统筹其实就是对陆地和海洋的统一筹划。首先,从地理范围上来看,海陆统筹的空间范畴里包括了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国家层面海陆统筹中的陆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国土,而海洋则有不同的理解,狭义上指海洋国土部分,包括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广义上则包括海洋、海岸带、岛屿以及与海洋联系密切的沿海地区。二者的交汇地带在沿海地区,狭义上仅指海岸带,而广义上其范围则可以看作受海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陆地,习惯上包括沿海各省、直辖市,但其范围可以一直延伸,直至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其次,从战略方向上来看,考虑到我国过去的发展战略过于偏重陆地,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七五”期间、“九五”期间的三次国土规划中均忽略了海洋[3]。因此,海陆统筹战略在此更主要强调海洋战略的优先地位,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图2-1 海陆统筹的概念内涵及地理空间范围

先前关于海陆统筹的研究,上述定义多从区域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海陆统筹的主要内容,可知人地(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其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但是上述分析仅考虑了地理空间的系统性,并未考虑地理空间的层次性和连续变化性,作为地域系统需要从规模尺度的转换上加以认识。因此,综合地理学的视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求来看,海陆统筹就是对陆地和海洋区域系统的统一筹划,是国家陆地战略与海洋战略的整合与衔接,在涉及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不同尺度的海陆地域单元上面对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复杂系统问题,其战略重点在海洋国土部分以及沿海地区(主要指沿海各省市),其影响涉及国家整个领土范围,并拓展到国际上与我国战略利益密切联系的区域,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进步[4](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