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策探讨

五、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港口—腹地空间格局及演化趋势,从统筹海陆空间要素,实现空间结构优化,发挥最大效益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参照里默(Rimmer)的港口体系理论,港口体系将向分散化发展。因此,港口—腹地空间格局的统筹目标,是促进形成全国性港口—区域性港口有序的规模等级体系。

首先,优化港口体系,加强港口—腹地的空间整合。当前形成了少数港口成为全国性港口,其腹地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空间格局,但一些地区拥有成为全国性港口的条件,如东南沿海地区优港众多,但受制于通达条件、经济规模以及行政区划的阻隔,多为区域型港口,其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一些培育成为全国性港口,如宁波港、舟山港整合为宁波—舟山港,其整体竞争力大为提升,吞吐量在2012年超越上海港而一举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其他有良好区位条件的港口,如果地理位置邻近,共同面对广阔的腹地,具备合作的基础,可以通过空间的整合减少相互竞争,提升其整体实力。

(1)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三个港口距离很近,但在行政上属于三个地级市,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其各自的影响力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中较为有限。广东省在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东西两翼沿海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出加快“汕潮揭”城市群建设,建设“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重点开发“汕头东部城市经济带、汕尾品清湖滨海新城、潮州西澳港区综合开发、揭阳惠来临海工业集聚区等工业与城镇建设区[11]”。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中,也提出了设立“潮汕新区”或“潮汕特区”的提案,旨在促进潮汕地区形成合力。如借此契机,促进潮州、汕头、揭阳港整合成为新的潮汕港,将有利于提升潮汕地区港口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争取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南部,广东东北部广大腹地空间范围。

(2)北部湾经济区。北海、钦州、防城港位于北部湾广西海岸,其中防城港为主要全国性港口之一,北海港、钦州港为重要的区域性港口。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港口被列入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12]。但面对西南地区广大腹地和巨大的物流潜力,北部湾港口却存在规模小,设施落后,集约化程度较低,深水泊位严重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一体化经营实现三港的有机整合。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广西沿海地区的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统一使用“广西北部湾港”这一名称,标志其沿海港口资源整合迈出重要一步[13]。今后,需继续加强港口整合力度,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经营模式上形成整体竞争力,发挥其对西南地区更大的辐射作用。

(3)辽宁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良港众多,城市化程度高,但港口之间空间距离邻近,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在腹地上相互重合,在港口功能定位上也相互雷同,彼此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因此,需要通过优化整合,发挥各自功能,在货物类型、服务对象上,实现差异化发展,如促进辽西地区的锦州港和葫芦岛港整合,使其成为资源能源输出的专业化港口;促进营口港、盘锦港整合,形成规模优势,使其成为以东北地区、蒙东地区、河北北部为腹地依托的重要港口体系;促进大连港与丹东港的整合,将其打造成服务东北亚地区的枢纽港。

其次,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延伸腹地范围,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从当前的港口—腹地联系强度来看,重点要加强的首先是西南地区,促进形成其与北部湾地区港口以及粤西地区港口的有机互动,形成云南→广西→北部湾港口;贵州→广西→北部湾港口;四川→贵州→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重庆→贵州→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的空间格局。然后是加强其与长江南岸地区,特别是中南地区的联系度,发挥宁波—舟山港口的辐射作用,形成沿湘西地区→赣北地区→皖南地区→浙江省→宁波—舟山港的空间格局。再者是进一步加强闽西地区、粤北地区、赣南地区、湘南地区、桂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使之依托各地区相应港口获得最近的出海通道。最后是加强西藏自治区、川西地区的交通建设,推进滇藏铁路、川藏铁路建设,形成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或西藏→云南→广西→北部湾港口,将藏区纳入西南地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从而显著改善其通达条件。

第三,提升区域型港口实力。一些沿海港口或岸线区位条件较好,有利于形成内陆腹地的物流就近输出的通道,虽然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港口,但发挥比较优势,在地区经济中也可起到重要作用,或走专业化道路承担其特定的职能。如苏北盐城沿海地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其属于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广阔,不太适宜发展大型深水港口,但盐城港面对着连云港和上海港之间的广大腹地,通过发展与当地汽车制造、重化工等主导产业关联密切的散杂货、石油化工和集装箱运输,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临海工业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提升浙江沿海地区如温州、台州等港口,广东沿海地区的茂名、阳江、江门、珠海等港口,有利于优化区域港口空间格局,推动地方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