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内涵
尺度转换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将海陆统筹的思维归结到不同尺度上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对明确不同层面海陆统筹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不同层面的工作,以及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都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思路。
在全球尺度上,最核心的问题来自于中国的海外利益,即全球范围内海洋权益的争夺,尺度政治为其提供了一个解决机制,而基于风险—效益的综合分析,对于中国对外战略通道的安全机制提供了来自海路—陆路的统筹优化选择。
在全国尺度上,核心问题是国土空间内空间要素(港口—腹地联系)以及系统要素的组织协调。通过两个时期(2005年、2011年)全国港口—腹地联系空间格局的变化,提出了全国范围内的港口—腹地体系的空间优化策略;针对海—陆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及预测,以及海洋产业的拉动效应与海陆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分析,对海陆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和发展方向做出引导;通过对海洋经济对社会劳动力就业带动作用的分析,考察了海陆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态势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对海—陆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海—陆生态补偿的经济—生态系统调控机制。
在区域尺度上,核心问题是针对海陆统筹的区域分异,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在O+L-区域(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在发挥优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沿海带动作用的同时,应积极促进陆海产业联动并推进海陆基础设施一体化;在O-L+区域(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沿海城市),应加强对沿海地区的重视,同时扬长避短形成比较优势;在O+L+区域(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应突出优势,发挥示范效应,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在O-L-区域(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需在政策上通过新区建设加强支持力度,并寻找自身发展的相对优势。
在地方尺度上,通过对天津滨海的案例剖析,解读地方变迁中的人地(海)关系选择的变化过程,以及尺度重组过程对地方海—陆发展带来的综合效应;通过审视地方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地方海陆统筹发展和相关地方性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