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资源的统筹开发——以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开发为例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14]提出,中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将影响国家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在北方,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淡水供求矛盾紧张,已经成为制约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提出,21世纪中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最为缺水的工业城市聚集区是在环渤海的辽中地区、京津唐地区和胶东半岛。中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世界的1/4,而环渤海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又不到全国的1/5。由于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在这一地区,尤其是大都市区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范围漏斗,局部地区地面沉降,甚至出现海水入侵,城市及工业发展的需水量已经超过当地水资源承受能力,需从外地调水[15]。环渤海地区位居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地区,政治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环渤海地区以渤海为地理中心,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三省二市,陆地面积51.4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4%;大陆海岸线长5 647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34.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因此,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工业和城市集聚地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主要发展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16],缺水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除了从区外调水等措施外,能否在华北地区开发出新的淡水资源,成为众多研究者密切关注和追求的重大研究课题[17],其中,开发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缓解环渤海地区缺水紧张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可采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总量至少可达400亿m3[18]。
渤海海域每年在冬季有三个月,70—80天的结冰期,大量的海冰不但阻碍船舶在海面上航行,还使海水与空气隔离,海水的溶氧量大幅度降低,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在最寒冷的时期,每平方千米海面一昼夜可以产生10万吨海冰,渤海北部海域十几万km2的海面,每年可以产生几千亿吨的海冰,相当于十几个长江的淡水含量。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宝贵淡水资源,我们必须意识到宝贵资源的重要性[19]。
随着海冰资源淡化与利用技术的系统性突破(图4-9),以及南水北调东线的投入使用,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图4-9 海冰资源淡化与利用技术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