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要素关联及机制研究

二、海陆要素关联及机制研究

海陆统筹涉及多个方面要素的综合性关联。在属性上,涵盖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在空间上,涉及了点、线、面的组合和布局。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海洋和陆地在空间要素和属性要素上的相互关联及其作用机制。

(一)海洋与陆地的经济关联研究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关联与协调是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海陆统筹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双方的效率不断提高,最终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51]

灰色关联分析及相关统计分析是常用的方法,如宋薇以辽宁省沿海地区为例,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52],在其中运用了灰色关联、相关分析、结构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数学方法。殷克东、王自强、王法良对我国应用灰色关联分析陆海经济关联效应进行初步的定量测算,结果显示出陆海经济发展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即有着较高的关联效应,而且海洋经济结构的变动指数要高于陆域经济[53]

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也被引入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如范斐、孙才志以协同学理论和加速遗传算法为基础,通过构建有序度模型和协同演化模型,开展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研究[54]。赵昕、孙瑞杰应用系统演化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性,参考“哈肯模型”分析海、陆产业子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趋势[55]

(二)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作用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港口经济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器,成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带动力量。研究港口与腹地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从宏观层面研究港口对区域的影响与互动关系,是研究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1934年,德国学者高兹发表《海港区位论》,创立了以海港和腹地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海港区位理论。高兹应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把港口—腹地联系起来分析,以总体费用最小原则求出海港选址的最优区位[56],认为海港的区位选择主要由腹地的发展所决定。

里默(Rimmer)提出了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型,系统描述了港口系统五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包括孤立发展阶段、相互竞争阶段、集中阶段、中心化阶段和扩散阶段[57][58] [59]。后续研究多从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探索港口与腹地的相互关系,如魏根德(Welgend)从区域和整体角度出发,研究了相关港口之间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相互竞争[60];塔菲(Taaffe)等建立了港口区域交通网络发展模型,认为随着交通网络扩张与不断发展,港口与腹地间的交通联系逐步改善,腹地货流将逐步趋于集中[61]

当前的研究多将海港、腹地的区域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过程和全球生产网络、全球价值和商品链形成的背景下,认为许多港口发展成为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地理集中地[62],在全球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中,港口是重要的节点[63]。许多港口城市在全球商品流中起到了节点的作用,并且作为高级的服务中心与航运和港口活动有密切联系[64]

我国关于港口—腹地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黄盛璋《中国港市之发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学者对港口—城市的研究日益活跃起来,包括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看来,目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探讨多侧重于从港口与港城之间关系的微观层次展开,对宏观层次的港口与区域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则相对贫乏。

21世纪以来,相关研究多采用不同的定量模型,测算港口城市对其内陆腹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主要研究方法有:

灰色关联分析。朱传耿、刘波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港口—腹地经济关联发展的均值关联度,对1990—2005年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关联效应进行定量研究[65];董晓菲等测度1997—2006年大连港—辽宁腹地系统关联特性,并分析其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66]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丁井国、钟昌标建立了VAR模型,进一步分析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腹地经济的增长对港口发展存在不太明显的正向推动效应,而港口发展则对腹地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拉动效应[67]。李乃文、李岚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约翰森(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辽中腹地、辽西北腹地经济发展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要实现辽宁经济效益均衡快速增长,就要促进辽宁沿海与腹地经济的协调发展[68]

最小运输成本法。殷文伟、牟敦果使用港口腹地划分的最小运输成本法,分析了不同运输方式下连云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福州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腹地划分,确定了宁波—舟山港的腹地[69]

城市流强度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张军涛、王新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的互动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状态[70]

地理信息技术也普遍应用到港口—腹地划分的研究中来。张晋、王劲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对环渤海经济圈沿岸港口外向型经济腹地的划分,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给出了不同划分原则下的模拟结果[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