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重组——天津滨海新区的演化路径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的濒临渤海一带,地处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位置,总面积2 270km2,海岸线长153km,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27]。
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伴随着尺度重组的过程,历史上由原先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区,整合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在战略导向上又一次实现了由“陆”向“海”的跨越式转变,在空间上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格局。
(一)尺度重组过程
“双核”战略自推动以来,对天津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滨海地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基本的定位。1991年,天津设立了保税港区,初步突破了行政的束缚,提升了港口及临港经济的运行效率,为滨海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奠定了基础。
1994年3月,天津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决定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使区内GDP和出口创汇都达到全市的40%以上,为滨海新区的成立了明确了基本思路。
1995年,天津市成立了滨海新区办公室;同年11月,天津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提出了滨海新区加速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002年,天津市人大通过《天津滨海新区条例》,对其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其功能定位做了进一步明确[28]。
2008年,国务院通过了《天津市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自此纳入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当中,成为继浦东新区第二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9]。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了天津市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正式成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至2010年初,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宣告成立,自此完成了尺度重组的全过程(图6-14)。
图6-14 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重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从最初经济制度的变革,带动了管理方式的变更,进而带动地方在区域发展中定位的改变和地位的提升,最终促使打破原先的尺度,实现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构想,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现代工业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一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30]尺度重组的完成,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开拓了空间,为推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6-15)。
图6-15 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分区示意图
(二)尺度重组效应分析
1.空间效应——从“由城带海”到“由海引城”
在东向发展的规划方略引导下,从1994年提出建设“滨海新区”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尺度重组过程,天津首先改变了原先的“单中心”空间格局。从图6-16可以看出,1978年,建成区仅限海河入海口处塘沽核心区,以及汉沽区和大港区城区中心区,面积小,空间布局分散;至1988年,作为滨海核心区的塘沽区,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从建成区面积来看,其与中心城区面积的比重一直在上升;自2009年滨海新区正式成立起,滨海新区建成区面积超过了中心城区面积。
而根据《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至2020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5 843.0hm2,而滨海新区的原塘沽、大港、汉沽三区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总和为48 981.6hm2,加上围填海等扩地所得城乡建设用地面积5 800hm2,总面积达到54 781.6hm2,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比重达到了3.458:1,滨海新区将成为带动天津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中心地带(表6-3,图6-17)。
在空间的重组中,滨海新区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也在同时推进,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构想,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七功能区”的城市空间结构[31]。在产业布局上按照集聚发展的要求,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大功能区,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促进滨海新区内部空间布局的优化协调以及各类产业间的统筹发展(表6-4)。
图6-16 不同时期滨海新区空间形态
表6-3 2020年天津市中心区和滨海新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图6-17 滨海新区建成面积与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比较
表6-4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导向
2.经济效应——规模增强与结构优化
2005年版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对天津城市定位做出新的调整:上一轮规划提出的“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被修改为“北方经济中心”,用“国际港口城市”代替“现代化港口城市”[32]。滨海新区成为承担城市功能定位转变的主要支撑点。从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上来看,在尺度重组的进程中,天津滨海新区GDP总量不断上升,增速亦不断攀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GDP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在经济结构上,天津滨海新区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航空航天、石油石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2011年,八大优势产业实现总产值11 5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工业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达19个百分点[33]。
图6-18 天津滨海新区历年GDP增长速度
自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2006年起,滨海新区GDP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率在发展(图6-18)。自2009年滨海新区正式成立以来,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0.7%,2010年,滨海新区GDP达到5 030.11亿元,总量超过上海浦东新区,增速达到25.1%。2012年,天津全市GDP达到12 885.18亿元,增长13.8%。滨海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5.9%以上,GDP增幅比全市高出6.3个百分点,对全市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图6-19)。3.面向海洋的发展定位
图6-19 滨海新区历年GDP及其占全市GDP的比重
滨海新区尺度重组的过程,是天津从传统的海河沿岸空间走向海洋空间,从老工业城市面向海洋的战略重组选择,伴随着《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其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得到重视。
图6-20 滨海新区历年海洋GDP
首先,海洋经济在总量上不断增加,占全市以及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2011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天津市海洋GDP达到3 536亿元,较2010年增长17%。海洋GDP占全国海洋GDP的7.8%,占全市GDP的31.6%[34]。
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对海洋优势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图6-21)。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成为海洋支柱产业。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石油化工产业占了海洋产业的主导地位,总产值占了全部产业产值的51.4%,全年实现增加值914.7亿元,比2010年增长23.6%。滨海旅游业为其第二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26.9亿元,较2010年增长21.9%,其增长趋势较为持续平稳。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天津第三大海洋产业,2011年全年实现增加值172.9亿元[35]。
图6-21 2011年天津海洋产业结构
其次,港口和临港经济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尺度的整合为港口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规划中形成“一核双港九区”的空间格局,沿海岸线的空间拓展更加显著。天津港现有水陆域面积260km2,其中包括陆域面积107km2,分为北疆、南疆、东疆三个港区和临港经济区的南部区域,包括144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8个,年设计吞吐能力3.6亿吨[36]。2012年,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到47 600万吨,位列全世界第四,其中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230万标箱,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全国最大的焦炭出口港及我国第二大铁矿石进口港(图6-22)。
与此同时,天津港腹地的范围不断拓展,与内陆的联系不断加强。2010年,相继制定了《天津港对内无水港支持措施(试行)》、《东疆保税港区无水港启运港退税试点方案》,旨在加强天津港对外辐射能力,当年在11个省区建设18个内陆“无水港”,到2012年底,港口和保税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建成内陆“无水港”23个[37]。目前,天津港腹地除了传统腹地京津冀及华北沿海一带以外,已经向外拓展涵盖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宁夏、陕西、甘肃一带,绝大部分货物都经由天津港出海。
图6-22 天津港历年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
港口的发展带来了临港经济的繁荣,根据天津市临港经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逐步建成临港产业六大产业集群,即由新港船厂临港造修船基地、新河船厂、中交船厂等组成的造修船产业集群;由中交集团、渤油工程等组成的海上工程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由太重、铁道部大机车等组成的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由中粮油、京粮、金光等组成的粮油加工产业集群;由华能、津能、华锐等构成的绿色动力产业集群,以及由天碱、大沽化、LG、新龙桥构成的保留化工产业集群[38]。
第三,通过港口辐射效应,加强对外联系,吸引了国内外更多的投资和重大项目的落户。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30%左右,上升到2009年之后年均50%以上(图6-23)。至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总产值百亿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8家(表6-5)。截至2011年底,天津滨海新区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4 999家,分别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港台地区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已成为开发区主要的外资来源地。海内外资本的进入促使金融中心也建立起来,规划建设中的于家堡金融商务区中心,引入了美国洛克菲勒集团、铁狮门集团等知名企业[39]。
4.环境的负外部性——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挑战
尺度重组提高了经济效率,但经济发展的提速、产业活动的增加也给滨海新区海陆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海洋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遭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自21世纪初起,滨海地区发展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开始渐渐显现。天津滨海新区近海海域再无一类海水(清洁海水),而严重污染海水的面积也不断增加:2003年,严重污染的海水面积不到200km2,到了2011年,超过了1 600km2。来自陆源的污染的更加严重:2011年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14个,其中,92.9%的入海排污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全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40]。从天津滨海新区2003—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产生量情况来看(图6-24),总体上呈增加态势,对地方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其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图6-25)。
图6-23 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例
表6-5 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总产值百亿以上工业产业
续表6-5
图6-24 天津滨海新区2003—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产生量
图6-25 天津滨海新区近海海域严重污染海域面积